2018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新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简称新《规程》),其中第一章第三条明确指出: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是学校文化建设和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推动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平台,是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新《规程》说明了中小学图书馆应从以往的藏书楼向现代化多功能学习空间转变。2022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举办的贺信中指出: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因此,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和能力素质,是在全民阅读大背景下中小学图书馆需要落实的重要工作。
北京景山学校南校区图书馆位于学校行政楼的一层与负一层,于20世纪90年代初完成设计与建造工作。在原设计中,图书馆主体空间主要承担图书收藏的功能。四周被走廊与其他办公空间环绕,缺少自然通风与采光条件。同时,随着馆藏资源的不断增加,馆内藏书空间越发显得局促起来。且由于馆内采光和空气质量不适宜学生长时间在此阅读或学习,通常情况下,学生找到需要的图书后会直接外借,不会在馆内阅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16年,我校开始着手研究图书馆的空间改造工作。2018年底,南校区图书馆完成改造并且顺利投入使用。
考虑到南校区图书馆改造后投入使用的良好效果,2020年决定将北校区原有的学生阅览室升级转型为图书馆。北校区校址由硬件基础薄弱的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合并而来,学生数量多,校园面积有限,故只设有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并没有独立的图书馆。纸质图书资料存放空间较为紧张,也没有配备专职馆员,整体阅读环境较落后。因此,北校区在室内空间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将阅览室改造为图书馆,使其成为校内师生阅读活动的综合场所。这一改变契合了全民阅读活动的大背景,促进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满足了校内师生丰富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
一、空间改造需求及目标
二、布局设计
三、分时共享理论在图书馆空间改造后的实践应用
四、与“第三空间”理论结合应用
五、结语
环境心理学认为,环境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对环境的设置、调整得当与否,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与主观意愿及环境功能的体现。人们只有在理想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保持健康心理,从而达到理想的行为状态。作为图书馆五要素之一的馆舍空间也一样,需要处理好读者与空间的关系,才能建设出宁静、优美、舒适的图书馆环境。
南校区图书馆从计划改造到升级完成经过了较长周期,是一个“从有到好”的过程。北校区图书馆的形成则是慢慢积累、“从无到有”的过程,由于空间有限,并没有大幅装修改造,而是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使其逐步成为设施齐全、环境适宜且利用率高的图书馆空间。空间和设备整体改造后,两个校区图书馆打造出了多元化且开放式的教育教学与自主学习空间,除了满足藏书和借阅的基本功能外,其开放阅读空间和研读室还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开展阅读指导课、交流展示、小组讨论、学生社团活动等。希望我校积累的相关经验能与更多中小学图书馆分享、交流,以推动中小学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应.打造中小学师生的“第三空间”[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12(4):21-23.
孙可欣 冯婷 完强 北京景山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