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总436期 总435期
总433期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元宇宙中国教育范式研究视角下虚拟数字人辅助的双师课堂教学范式实践探索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3-1-26 16:00:12
  [导读]从元宇宙中国教育范式研究视角积极开展北京市“三个课堂”中的双师课堂教学范式实践探索,在北京某校进行了课程实验,通过“引入-探究-示范-实操-分享-评价-小结-延伸”等环节,采用教师自制的虚拟数字人辅助双师教学,双师配合默契,远程互动协同高效;运用人工智能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并结合课堂教学实际,进行了总结和反思。

  一、实践探索的背景

  1.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探索的背景

  新一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影响着“互联网+教育”场景。在线教育是数字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和新途径,目前正处于对其教学和学习方式进行全方位创新探索的阶段。教育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为路径、以服务师生能力提升的创新探索为目标。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够辅助师生进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重塑并赋能教育形态与理念,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以学习服务社会。开展数字化转型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选择。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简称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北京迅速搭建了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以确保“停课不停学”。在变革教育教学模式上,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不断推动空中课堂、双师课堂、融合课堂“三个课堂”建设,并积极响应教育部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建设。

  疫情防控背景下选择双师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分解教师职能,实现“1+1>2”的效能;通过技术赋能,更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和小组协同工作,提升教学效果;线上校外名师参与课堂教学、线下现场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适合学生的学习习惯,再加上高科技设备的赋能,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在高等教育中,新一代人工智能已经独立发展成为一门一级学科。《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简称新课标)明确了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教学模块的新要求。智慧社会是在智慧城市普遍发展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社会形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将全面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特别是教育元宇宙的提出和发展,让教育过程更加具有真实体验感知高沉浸感。

  2.教育思想和理论基础

  依据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基于现实世界物质、能量、数据三种基本元素的存在、运动、变化,元宇宙世界应该是对物理世界、生物世界、数字世界这三个世界的深度融合与映射。从元宇宙世界角度重新审视人的心智、能力、生理、心理、行为、知识和智慧,亦即通过数据进行系统性分析并不断迭代、衍生、发展。

  人工智能指一种由数学模型、计算程序、软硬件构成的执行系统。如果学生以人工智能作为课堂教学支架,经历心理磨砺过程、认知过程、生物机理成长过程,并与人工智能环境相互作用,那么,学生本能中的基础认知能力、知觉、记忆、运算速度、推理能力等就会因为全新的学习环境与体验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潜能挖掘。

  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聚焦于学习和教学实践来刺激自身神经系统与大脑内部循环往复,以此建构教书育人的创新思维和经验,从而提升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则通过与教师的课堂(课外活动)互动、对教师言行潜移默化的模仿,以及感官体验获得来自教师综合素养的影响。总之,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既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培养过程,又与教师的创新引导密切关联,烙印着教师的综合素养。

  3.现状问题

  社会进步和科技高速发展,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互操作技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助力,元宇宙统摄虚实世界的各种教育元素,在疫情防控“动态清零”、教育“五项管理”和“双减”背景下,要更好地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在前沿课堂教学方面探索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以应对时代变化和技术高速发展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挑战。

  4.预期目标

  教育部2020年印发《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出:到2022年,全面实现“三个课堂”(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常态化按需应用,建立健全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动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提出发展北京市特色的“三个课堂”(空中课堂、双师课堂和融合课堂)目标。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及新课标要求,基于元宇宙中国教育范式研究视角打造虚拟数字人辅助的双师课《初探人工智能与智慧社会》,于2022年7月1日在北京某校初二年级的两个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旨在积极探索北京市“三个课堂”中的双师课堂教学范式。

  二、实践过程

  三、实施成效

  四、总结与反思

  本次双师课目标明确,与时俱进,模式新颖,效果显著,突出了人工智能是信息科技课程中崭新且重要的内容,也是智慧社会的核心技术,其在融合教学中的赋能作用凸显,对学科发展有一定的引领作用。从学生提交的探索任务单、小组创意制作的虚拟数字人作品和交流展示效果看,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教学目标要求的教学内容,课程的学习激发了他们对人工智能新技术应用的浓厚兴趣。双师配合默契,远程互动协同高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点。

  此后的人工智能课堂教学中应注意:选题要新颖;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施双师课堂教学模式要符合实际要求;项目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选取合适的学习平台,协调好网络资源开展教学。

  选择的项目要主题新颖,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设计对主题设计的各个方面要分析透彻。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从教学内容、学习者情况、学习方式、教学手段、技术准备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准确把握新课标中关于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为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要充分考虑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线下的学习特点,实施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探究力、协同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覃祖军,冯建刚,郑兰梅.基于元宇宙概念的AI数字人云课堂[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4):7-11.

  [3]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师能力标准(试行)[S].2022.

  [4] 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发布《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应用与创新能力评测标准体系(2021年版)》[EB/OL].http://www.csia.org.cn/content.jsp?id=2c9f5e067f2016ef017f95ceabdf0114.

  [5] 覃祖军,郑兰梅.“三路三点三力”人工智能融合课程教学法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3):87-89.

  [6] 中央电化教育馆《中小学人工智能技术与工程素养框架》正式发布[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4NTU3MTMwMg==&mid=2247484776&idx=1&sn=e8f567d6852fc9bf117bfd13ba8924ea&chksm=fd89cbe1cafe42f7a4ef4e89d80db19387f664a85c2517cc5b979e899ed2389c10bbb7d168f1&scene=27.

  [7]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互联网+基础教育”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http://jw.beijing.gov.cn/xxgk/zfxxgkml/zfgkzcwj/zwgzdt/202104/t20210428_2375986.html.

  [8]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

  [9] 覃祖军,郑兰梅.The importance role of AI SW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AI : Focusing on the case of Chinese AI textbook series development[C]//2019年全球计算机软件教育大会(主题:人工智能时代)论文集,2019:12-33.

  [10] 覃祖军,郑兰梅.教育新高地—人工智能成为国家发展新战略[J].E教中国:北京科教版,2017.

  [11] 覃祖军,郑兰梅.《开学第一课》十年观后感[J].E教中国:北京科教版,2017.

  [12] 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7-07/20/content_5211996.htm.

  [13] 周方苗,何向阳.以双师课堂实现优质教师资源共享的实践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0(5):45-49.

覃祖军1 杨静2 1.北京市数字教育中心(北京电化教育馆) 2.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102200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