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墨经》中记载:“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这里将光线比作射出的箭(射),描述了光线照射实物(人),通过小孔(端)后成像(景),成像上下颠倒的现象,是第一个有记录的小孔成像实验,开启了人类对影像技术的探索。从两千多年前的古代到今天,人类对影像技术的探索曲折而漫长,发展了多个阶段,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这其中,教育领域的影像技术应用,以其兼具应用广度和历史跨度的特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观察影像技术发展的独特视角。在这一视角下,对散见于科学史、艺术史等史料中的影像技术进行整体提炼,呈现出影像技术的主干发展脉络,再通过运用未来学研究的六支柱(Six Pillars)框架[1],选择以历史映射未来的方法,并结合教育需求,探讨技术的发展和未来走向,以便在影像技术向虚拟影像、元宇宙等新方向拓展的今天更好地展望未来。
一、影像技术的历史与现状
二、未来影像技术展望
三、结语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一场影像盛宴,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先进的影像技术结合到一起,引发人们共鸣,展现了影像技术的更多可能。在这场盛宴背后呈现出的是今天的中国已在包括图像处理、虚拟影像等一系列先进影像技术探索中与世界前沿水平比肩,并拥有了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庞大的影像技术应用市场,影像技术产业优势凸显。可以预见,刻画未来影像技术的进程中将会呈现出更多中国元素,中国的教育装备也必将在拓展未来影像技术方面发挥更多独特作用,将技术发展与教育变革融合在一起,最终促进包括影像技术在内的更多未来科技发展,“一起向未来”。
参考文献
[1] INAYATULLAH S. Six pillars: Futures thinking for transforming[J]. Foresight, 2008(1):4-21.
[2] 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70.
[3] 帕迪利亚.科学探索者:声与光(第2版)[M].刘明,范保群,李均利,译.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133.
[4] 顾铮.世界摄影史[M].浙江:浙江摄影出版社,2020:2.
[5] 李文方.世界摄影史[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9-10.
[6] 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第2版)[M].徐昭,胡承伟,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5:4-7.
[7] 刘景明.影像艺术的数字化转型及创作策略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20:41-43.
[8] 杜爽.后摄影时代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5.
[9] 童志义.摩尔定律—向2010年延伸—对Intel公司创始人戈登•摩尔的专访[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1998(3):51-54.
[10] 向安玲,陶炜,沈阳.元宇宙本体论—时空美学下的虚拟影像世界[J/OL].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528.J.20220215.1743.003.html.
[11] 郝祥军,顾小清.何以理性预见未来教育:未来研究方法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21(8):5-14.
[12] 朱永新.站在教育结构性变革的门口[J].人民教育,2016(20):40-45.
[13] 崔向平,赵龙,苏伟,等.直播学习效果影响因素的结构关系和效应研究—交互距离理论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22(1):63-70.
[14] 蔡苏,焦新月,宋伯钧.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教育元宇宙的应用、挑战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22(1):17-26.
孙格杰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