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秘密是关系国家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的事项。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导致可能的泄密隐患和风险不断增多,越是科技进步、越是对外开放越是要加强保密工作。当前,国家保密科研项目已经成为高科技领域科研创新的重要任务。在大数据时代,如何加强国家保密项目科研管理值得深入研究。
1 大数据时代项目保密工作面临的挑战
2 保密项目的运行框架
3 过程管理的对策建议
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筑牢国家保密事项的生命线,重视发挥项目研究人员的创造力,构建更加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保密科研项目管理机制,是国家保密工作的必然要求。针对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保密项目管理的现实需求,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3.1 明确创新路径 及时精准定密
清晰界定保密范围,既有利于项目组人员遵守保密制度,也有利于保证项目组统筹谋划整个项目的进展和布局,保证项目创新路径的科学、明确和高效。可以考虑对标注密级的国家秘密项目予以全流程的保密管理,具备条件的,项目成员可以借助涉密信息系统进行项目信息的互联互通;对于研究中涉及一些保密性质的研究资料或形成了应予以保密的研究成果的,应及时精准定密,并将其纳入保密管理流程。
3.2 倡导概括审核 兼顾保密要求
为了满足预算合规和财政资金执行进度分析的现实需求,可以根据政府会计的要求,对会计通用科目里列示的劳务费、咨询费和固定资产等会计数据进行概括审核,以便在兼顾项目详细预算决算资料信息保密的同时,实现单位整体预算监控及分析的完整性。也可以借鉴保密经费管理办法,在编报决算时,将调研费、外事费、宣传费和科研费列入“业务费”,将购置费列入“设备购置费”,将消耗费列入“公务费”,将其他经费列入“其他费用”等相应科目。
3.3 加强风险管控 优化结项流程
国家秘密项目依据现有会计制度,也属于审计范围,为了避免审计人员作为项目监督第三方可能出现的泄密风险,建议可以考虑在政策上允许将机密以上国家秘密项目的具体会计凭证的审计环节适当后移至项目本身解密之后。相对于项目局部过程信息上的闪失,项目最终成果的泄露是更加严重的事故,工作过程中可以以更务实的视角,考虑在解密后再进行结项成果的科研档案存档,切实抓住重点,考虑以来源单位结项证明代替成果本身直接结项,保证保密管理流程的切实有效。
3.4 对涉密项目经费形成的会计凭证应与来源单位共同协同管理
对于部分敏感的会计档案应该考虑先暂时予以专门保管。在可能的情况下,定期由项目负责人和来源单位共同确认已经形成的敏感会计档案的敏感程度、涉密等级、涉密范围,采用“定期对接,定期协同”的方式,保证会计档案管理与国家保密要求的精准对接,实现精准治密。
3.5 及时落实定期解密审核
涉密科研项目对于涉密科研人员的社会活动限制较多,且在管理中以惩罚性的措施为主,形式单一[2]。《保守国家秘密法》规定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秘密级不超过十年,但是存在“重定轻解”“一定终身”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导致一些科研人员承担涉密项目的积极性受到客观限制,信息资源在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内,不能得到合理利用。在依据充分的情况下,定期开展解密审核,对于因为技术飞速变迁导致没必要继续保密的项目予以解密,对于激发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家年,马费成.融合视角下国家安全保障能力体系构建的理论、路径和模型[J].公安学研究,2020(4):35-36.
[2] 周淑瑞,高宏.基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高校涉密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探讨[J].保密科学技术,2018(4):50-53.
韩冰 刘东建 中国政法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