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鹭沚”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建设的背景
曹杨中学是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以“环境素养培育”为定位,倡导“大环境”(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以及人自身的心理环境)育人,培养学生与“大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责任担当意识、自主力行能力等可持续发展的必备素养。围绕育人目标,在校本化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我校分层分类设计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兴趣需求、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水技术与环保便是其中一门特色课程。2013年,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简称装备中心)的指导下,我校将一间毗邻西虬江河的化学实验室改建为与此课程配套的创新实验室,支持开展水质测定、净水原理与装置探究等项目式学习。
二、“白鹭沚”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的改造思考
三、“白鹭沚”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重构的实践
四、我校的内视反听
“白鹭沚”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在纵向上经历了从孤立的室内实验室到室内外相结合的实验室群,再到融入校园整体的“实验场”,最终实现人“场”共生的迭代发展过程。在横向上,有机融合了基础学科、特色课程、创新实验室、校外资源、跨学科师资团队等,形成教育合力。该空间的重构历程获得了以下成效。
1.理清了我校学习空间重构的理念和原则
“白鹭沚”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建设是校园“实验场”重构的一个缩影,蕴含着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和谐共生、协同发展”的特色发展理念。
在该空间的三次迭代探索过程中,我校形成了“校园即实验场”的学习空间重构理念;总结出了“四个结合,一激活”的学习空间重构原则,即室内外相结合、实验功能与生活功能相结合、跨学科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跨年段学习资源相结合、激活公共学习空间的育人“场”效应;展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学习空间育人成效。
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从最初单一的实验室到建设完成,历时近10年的持续改造,整体投入不到150万元,但学生参与度高,每年有1 000余人次在这个空间开展从通识普及到高阶思维培养的探究学习活动,其他公共学习空间亦是如此,每年约有50 000人次参与到公共学习空间的探究项目中。
2.促进了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学习空间建设的探索过程,是我校特色课程实施促进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变革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特色发展的过程。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委员会(Commission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SD)与华东师范大学采用国际通用的“新生态范式”量表(NewEcologicalParadigm,NEP,环境社会学家邓拉普和范•利埃研发),以及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TSCS),对本校和其他市区级实验性、示范性中学的高中学生环境素养进行测评。通过数据分析发现,我校学生的环境素养各项指标均高于其他学校学生。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主动实践探究意识和辩证理性解决问题的意识显著提高。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创新大赛中获区级以上奖项千余项,如在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54项、专项奖11项。
3.推动了我校“三园”的构建
学习空间建设的探索过程推动了我校“三园”(绿色温馨的校园、学习生活的乐园、精神生活的家园)的构建。水技术与环保公共学习空间重构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真正改善—引来了对环境要求极为严苛的白鹭栖息,“白鹭沚”之名也由此而来,这对学生环境素养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导引作用。
我校依托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因地制宜建设“校园实验场”,充分利用每一寸空间植入教育功能,展现出了强大的育人功能,营造了适合我校师生发展的良好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包括:个人自律自省、自珍自立;人际尊重谦和、珍爱包容;课堂合作体验、自主探究;管理公正严明而不失人文关怀。校园内隐隐的花香、婉转的鸟鸣、潺潺的流水、游弋的小鱼、师生的笑靥、实践的快乐……无不彰显出强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助推我校逐渐成为绿色温馨的校园、学习生活的乐园、精神生活的家园,让师生浸润在文化熏陶、环境滋养、实践体验和人际互动之中,自主发展、健康成长。
通过调研和反思,我校计划在下阶段进一步提升“校园实验场”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以便更有效地关联各学习空间的相关数据,激发更大的育人“场”效应。
杨琳 张明晓 上海市曹杨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