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装备育人 消除排斥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1-12-28 16:30:14
  [导读]我国随班就读政策自实施以来,已打破了原有的特殊教育以特殊学校为主的隔离形态,促进了特殊儿童的社会参与和融入。但在实践中,随班就读这一教育安置方式仍存在诸多问题。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审视我国随班就读所存在的问题,从社会构建的客观排斥和个体生成的主观排斥两种路径来分析问题产生的机理,并从装备育人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希冀能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裨益。

  一、研究背景分析

  随班就读(learning in regular classroom)是我国在国际融合教育思潮背景下,帮助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普通课堂与普通儿童一同接受教育的本土化实践。近年来,我国不断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并在国家层面出台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从各方面不断加强对特殊儿童参与随班就读的支持。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与《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法律条文中对保障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参与随班就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0年颁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再次提到要不断扩大随班就读规模,完善特殊教育体系。教育部等相关部门相继颁发了《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了逐步深入的部署。2020年6月,教育部新发布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要在健全科学评估认定机制、健全就近就便安置制度、完善随班就读资源支持体系、落实教育教学特殊关爱和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能力等方面下功夫,以实现全方位、立体化支持特殊儿童参与随班就读。

  教育政策是基于教育意义表达和教育指向规则的主动性价值选择的过程和活动[1],其对教育活动的策略、目标与价值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引作用。在以上相关政策的驱动下,我国随班就读工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一方面为特殊儿童入学提供了政策依据,体现为入学率发生显著变化;另一方面促使教育观念转变,打破了特殊儿童长久以来的隔离教育形态[2]。然而,现阶段随班就读工作中仍存在理念落后、师资没有保障、支持保障体系不完善等问题[3],导致随班就读教育质量不高,流于形式,特殊儿童从普通学校“回流”到特殊教育学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4]。而现有关于随班就读问题的分析多从教育学理论视角思考,鲜有研究者从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理论视角对这一问题进行审视分析。鉴于特殊教育的社会学属性,从社会学视角探讨我国随班就读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是法国学者勒内•勒努瓦(Rene Lenoir)提出的,用来阐释社会主流群体对其他群体的排斥或歧视[5]。他认为,社会排斥是全部或者部分被排除在决定一个人与社会融合程度的经济、社会或文化体系之外的多层面的、动态的过程[6]。我国学者从社会政策[7]、社会活动[8]和社会保障[9]的角度分别界定了社会排斥这一概念,但都共同强调了弱势群体被排斥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过程。许多学者通过引用社会排斥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特殊弱势群体的就业、贫困等问题[10]。

  故本文从社会排斥理论的视角入手,从社会构建的客观排斥和个体生成的主观排斥两种路径来分析特殊儿童参与随班就读问题的产生机理,并从装备育人的角度提出应对措施,希冀能对随班就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有所裨益。

  二、社会建构的客观排斥

  三、个体生成的主观排斥

  四、装备育人 消除排斥

  五、结语

  在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特殊儿童相对于普通儿童以及社会大众处于绝对的弱势,从社会排斥的发展路径来看,无论是社会建构的社会排斥还是个体生成的社会排斥,都体现了特殊儿童内外交困的生存状态。但融合教育所蕴含的“多元”“平等”“宽容”等理念正在推动社会观念进步,且随着我国各项政策法规的建设和完善,特殊儿童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升,教育装备的不断升级优化也促进了对特殊儿童教育需求的满足,随班就读教育质量的提高指日可待。因此,基于对随班就读儿童面临的现实问题,可以从装备入手消除排斥,让特殊儿童接受适切且正常的教育,受到公正的待遇,使随班就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举.论教育政策的价值基础—基于政治哲学的视角[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1.

  [2] 肖非,戚克敏,于素红,等.提高随班就读质量 重视特教师资建设(笔谈)[J].中国特殊教育,2009(5):3-7.

  [3] 华国栋.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现状及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3(2):65-69.

  [4] 傅王倩,肖非.随班就读儿童回流现象的质性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3):3-9.

  [5] 阿马蒂亚•森,王燕燕.论社会排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1-7.

  [6] 郭星华.漂泊与寻根—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5.

  [7] 唐钧,王婴.城市“最低收入保障”政策过程中的社会排斥[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6-55.

  [8] 石彤.社会排斥:一个研究女性劣势群体的新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14-131.

  [9] 李斌.社会排斥理论与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制度[J].社会科学研究,2002(3):106-110.

  [10] 解韬,谢清华.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残疾儿童研究[J].残疾人研究,2014(3):16-20.

  [11] 邓猛,苏慧.融合教育在中国的嫁接与再生成:基于社会文化视角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2(1):83-89.

  [12] 张悦歆.普校教师对残疾儿童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教育学报,2016(3):104-113.

  [13] 申仁洪.从隔离到融合—随班就读效能化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159-182.

  [14] 马红英,谭和平.特殊教育需要学生的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8-161.

  [15] 华国栋,李泽慧.实施差异教学 提高随班就读质量[J].中国特殊教育,2006(12):9-12,8.

  [16] 华国栋.实施差异教学是融合教育的必然要求[J].中国特殊教育,2012(10):3-6.

  [17] 华国栋,陈云英.合作学习与随班就读教学改革[J].特殊儿童与师资研究,1995(1):7-11.

  [18] 杭丽红,冷仙娥.合作学习:随班就读的一种教学策略[J].现代特殊教育,2006(1):31-32.

  [19] 盛永进.随班就读合作教学的几种形式[J].现代特殊教育,2013(11):49-51.

  [20] 卿春.锦江区随班就读学生课程调整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5:17-20.

  [21] 李拉.论随班就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7):21-23.

  [22] 李艳红.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J].文教资料,2014(6):125-126.

  [23] 沈明泓.新疆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12(1):49-53.

  [24] 顾明远.教育装备要始终坚持为育人服务[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3):4-7.

徐冉1 傅王倩2 肖非2 1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 2北京师范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