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项目式学习空间的概念模型构建与分析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1-11-30 13:43:09
  [导读]借鉴空间理论的相关研究,构建了项目式学习空间模型,该模型包括物理学习空间、交互学习空间、自我学习空间,并分析了项目团队中的学习者在项目实施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学习空间的行为。构建项目式学习空间需关注物理学习空间的灵活开放性、交互学习空间的泛在性和沉浸性,而自我学习空间需要学习者提升信息分析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项目式学习是基础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是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解决的深度学习与基于实践环境的经验学习的结合。项目式学习是一种围绕项目组织的体验式、主动式学习模型,旨在使学生获取知识以解决出现在项目中的问题,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1]。项目式学习强调问题的真实性、知识的建构性、过程的实践性、结果的开放性,以及跨学科研究性学习。2020年,教育部对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空间感、关联力、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培养[2]。项目式学习以其天然的跨学科属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定的学习空间会激发和促进特定的学习活动。本研究结合我校工程类项目式学习实践,提出了项目式学习空间的概念模型,并分析了学习者在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行为。本文提出的项目式学习主要针对中学阶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的长期研究性学习项目。

  一、项目式学习空间的特点及概念模型

  二、学习者在项目式学习空间中的学习行为

  三、项目式学习空间构建的几个关键点

  1.物理学习空间需具备灵活开放性

  项目式学习过程可能会出现多次循环往复,是逐步迭代的过程,相应地需要讨论空间、设计空间、实验室、运作空间来支持项目开展的全周期。在校内物理空间设计方面,需要重点关注灵活开放性。灵活富于变化的空间布局可以促进更多类型的学习行为的发生,推进交流学习。在项目式学习中,每个学习群体在同一时间可能处于项目的不同阶段,对于物理空间的需求也不同,可以在较大空间中合理布置大小不同的全开放或半开放空间,以满足使用者不同的需求[14]。未来,项目式学习空间设计还需要考虑基于物联网等技术的物理学习空间的拓展。

  2.交互学习空间需要关注泛在性和沉浸式交流

  项目式学习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泛在性交互空间,使得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以其随手可用的设备和最简单的方式与人或物互动,从而交换信息。项目式学习需要学生面对真实复杂的环境,在不断交流中激发认知矛盾,形成探究动力,完成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内化。因此,交互学习空间还需要关注面对面的沉浸式交流。例如与专业人员的面对面深度交流,不仅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还能从专业人员的习惯、言行中体会卓越工程师的素养和大师风范,让学生产生精神层面的深刻认知。

  3.自我学习空间需要学习者提升信息分析和独立思考能力

  快速迭代的信息技术在为高中工程项目研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生的自我建构带来了不利影响。其一,信息的即时性、易得性会造成迷失感,使学生必须在项目研究过程中面对海量繁杂的信息进行辨别和取舍。因此,在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效利用科学的信息分析方法与工具,不断聚焦问题,获得真实有用的信息,以免迷失方向。其二,标准化的信息获得方式及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导致思路的趋同性,使得学习者思考的方向被相似的信息牵引,形成个体和团队知识结构的同质化,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应在工程类项目式学习过程中通过物理空间内部区域的设计、研究轨迹的留痕、交互空间中的面对面交流等,为学习者提供促进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习者经历具有个人风格、蕴含个人认知轨迹的项目研究过程,以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learning [EB/OL].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8d83/f329aac63db3c67599f76323e37ace4a53bd.pdf?_ga=2.150668470.1203378817.1591064713-1252026261.1591064713.

  [2] 李培根.工科何以而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6-9,20.

  [3] 路易斯•L•布西亚瑞利.工程哲学[M].安维复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16-17.

  [4] CRAWLEY E F, MALMQVIST J, OSTLUND S, et al.重新认识工程教育—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顾佩华,沈民奋,陆小华,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11.

  [5] 张贺.西方空间观念的演变逻辑[D].苏州:苏州大学,2013.

  [6] 王晓磊.“社会空间”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理论与现代化,2010(1):50-56.

  [7] 瞿一丹.学习空间的嬗变及其哲学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7(12):3-8.

  [8] 董丽丽.英国高校物理学习空间中技术应用案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9(3):6-11.

  [9] 李卢一,郑燕林.泛在学习环境的概念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2):9-12.

  [10] 孙志伟,李小平,张琳,等.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学习空间扩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7):76-83.

  [11]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18.

  [12] 詹世友.论精神空间[J].人文杂志,2002(3):31-38.

  [13] 杨金来,洪伟林,张翼翔.网络学习行为的实时监控研究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08(8):87-92.

  [14] 李立新,李中正.在工科教学楼中置入开放式交流学习空间探析[J].城市建筑,2020(4):80-83.

程林 上海市上海中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