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总40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六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名校再升级:丰厚历史底蕴 焕发数字生机—专访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徐华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8-5-31 16:02:53

  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以下简称“潞河中学”),是一所贯穿了三个世纪的百年老校。151年栉风沐雨,潞河中学积淀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更在“多元开放”中洋溢出了浓郁的现代学府氛围,使其不仅在通州教育脱颖而出,更成为北京教育的一张靓丽名片。

  世纪行过,尊重历史的校园改造

  正如徐华校长所说:“走进潞河中学的任何一个人,都会被潞河这样一个既古老、传统,又充满现代感的学校所震撼。”校园整体的建筑风格极具近代中西方折衷主义特色,灰砖肃立、红窗点缀、拱柱相间,不仅能直现古典建筑的美奂,还能体感庄严、宁静、清新、自然的厚重。现在的潞河中学,占地面积17万平方米,苍松翠柏、绿树成荫、亭台楼榭、池清湖净,绿意盎然中最古老、最核心的仍是20世纪初在“协和书院”(协和书院是包含小学、中学、大学和一所神学院在内的教育机构,为潞河中学前身)时期建成的谢氏楼(又称“红楼”)、卫氏楼(又称“人民楼”)、文氏楼(又称“解放楼”)。围绕这几座建筑,潞河中学在市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校园改造,均保留了原有建筑布局和风格。


文物古建--谢氏楼

  20世纪80年代,原通县县委县政府为潞河中学制订了“以‘红楼’为中心,打造潞河文物保护区”的基本发展路线。据此,潞河中学在“红楼”周围建起了一栋初中教学楼、一栋高中教学楼以及一栋实验楼。伴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为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分别建设了男生宿舍楼、女生宿舍楼。这次的大规模改造,使潞河中学形成了更为完整的教育教学及生活配套体系,为之后的整体发展奠定了条件基础。


绿意盎然的校园环境

  20世纪末21世纪初,潞河中学迎来了第二次大规模校园改造。应北京市教委“扩大优质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潞河中学在办学方向上进行了明确调整,自1999年起取消了初中,并将相应教育教学设施和资源配套至高中学部,使高中学部由原先的每年级8个教学班迅速扩展为每年级18个教学班。重新规划后,先建了用于信息化教学的仁之楼,再建立起了用于进行理科实验和艺术学科教学的黄昆楼,后将原实验楼改建为用于高一年级教学的叔和楼。2006年,潞河中学在校园北区新建了面积达43 850平方米的综合楼。一系列改造扩建措施,使得学校校园建筑面积迅速增长为原来的数倍,与此同时,开始着手部署校园内所有的教育辅助服务设施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

  应势蓄力,基于数字化的教学变革

  作为在潞河中学学习、耕耘了近40年的“潞河校友”“潞河师长”“潞河领路人”,徐华校长在多重身份中亲历并踩下了学校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每一个发展脚印,见证了学校整体教育实力的飞速提升。从2000年开始,潞河中学正式走上了数字化转型之路,通过3次转型,实现了学校在教学、管理、服务等全方位的效率和质量提升。

  从2000年至2002年,潞河中学实现了从“闭路电视系统”到“校园网络系统”的升级。在这3年间,潞河中学为教学楼内的每间教室配备了计算机、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按照商业网络标准架构了整个学校的校园网络,所应用的服务器、交换机都是当时最先进的,实现了“千兆到校园,百兆到桌面”;在校园内构建起了完整的教学巡查系统,保证每间教室都可以进行教学的现场录播与直播,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在2003年的“非典”期间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2010至2015年,潞河中学实现了从“有线网络”到“无线网络”的升级。这次自2010年开始的转型可谓是潞河中学智慧校园雏形建立的时期。学校将教学、管理、服务等多个平台均架构在校园大规模无线网络系统中,应用全面OA系统,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从2016年至2017年,潞河中学实现了从“智慧校园1.0”向“智慧校园2.0”的多维度升级。从2016年开始,学校开始深挖智慧教育的功能与作用,从手持终端扩展、介入和数据采集、利用两方面进行了数字化实践。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应用手持终端技术、配置相应设备帮助学生进行泛在学习,实现“无处不学、无时不学、无人不学”;同时,通过广泛收集各教学数字化终端中的数据,储备师生教学生成大数据库,通过整理、分析数据,为教学和管理提供科学性、针对性服务。


多媒体设施先进的学科实验室

  以上3次特色鲜明的数字化转型,为潞河中学整体的教育质量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面对数字化设施设备的升级,潞河中学部署了基于教师和学生不同维度的应用促进策略。

  教师维度,通过普及应用、定期培训、比赛考核帮助教师更多地接触数字化设备,在应用中提升数字化技能和素养。除常规配置外,潞河中学特色化地为教师配备了课件开发素材资源包,让教师在具有开放性、重组性特点的资源中通过重新整合创造适合自己教学内容的互动课件,并完成后续教学任务。这样的安排对于教师来说是具有成长意义的,可以帮助他们在应用研究中提升自我。

  学生维度,通过对其日常学习方式改变,帮助他们更灵活、投入地进行个性化学习。例如,开设Pad实验室,让学生进行电子书包学习尝试;规划建设数字化学科专用实验室,让学生便捷进行虚拟实验;应用北京数字学校(简称BDS)资源,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参与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智慧学伴”的创新应用,提升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感受等。

  走向未来,应用“互联网+”的教育提升

  “互联网+”是现今各传统行业改革“主旋律”,如何利用“互联网+”对教育行业进行变革,是所有教育参与者都在积极思考的问题。潞河中学作为勇立潮头的教育名校,也在进行“互联网+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在徐华校长这个“教育老兵”看来,面对新概念的提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从容地透过表象看清本质,只有从教育最本质的目标出发考虑,才能正确掌握对待和应用新技术的办法,才能让互联网对教育的“+”落到实处。而对于学校来说,教育的本质就是实现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此,潞河中学践行“互联网+教育”策略的重要内涵,就是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的充斥与包围,学生必须学会搜集、整理、判断数据的能力。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学校为学生创造了接触数字化终端、接触海量信息的机会,如为学生配置Pad平板电脑,让学生通过Pad进行学习资源的检索与学习。学生在进行基于移动数字终端的学习时,势必会进行资源内容的搜集、筛选、分析,从而在实际学习中学会甄别和应用数据。

  其次,基于互联网信息的公平性和丰富性,要教育学生学会主动发展。面对相同的网络资源,不同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些仅沉浸在游戏中,有些则可以透过游戏开发自身的创新兴趣。这样的培养目标是潞河精神“主动发展,追求卓越”在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体现。

  再次,借助互联网资源的互动性、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关于这方面素质培养,潞河中学主要通过STEAM教育形式具体实现。在学校黄昆楼、综合楼等建起了多个学科实验室及自主学习空间,其中包括物联网实验室、机器人创客实验室、摄影工作室、生命地学馆、特斯拉社团工作室、科技俱乐部等。学生可以在这些学习空间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和研究。在北京鑫台华科技有限公司的帮助下学校新建了一间航模创客教室,配备有3D打印机、大型航模模型、小蛟龙机械臂模拟操作机、航母舰载机模拟驾驶系统等高科技设备,服务于学校的海洋创客教育。该教室为学校师生打造了海洋创客创新综合实践平台,配合海洋课程建设及师资培训,可帮助教师实现专业化成长,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使学生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符合时代和国家需求的领军型人才。


航模创客教室内的小蛟龙机械臂模拟操作机


场景丰富、设备齐全的摄影工作室

  最后,通过互联网信息和数据的交流、共享特点,帮助学生提升信息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精神中,不仅体会互联网信息带给自身的帮助,更通过信息加工与上传,实现进一步的信息分享、知识分享,让知识在全校、全区、全市,乃至全国形成有机循环,不断生成新的价值和亮点。面向教育信息化2.0时代,实现学生、教师、学校全方面的升级转化和纵深发展。

  无论是基于何种角度对“互联网+教育”的思考,之于学生,素养和能力永远都比知识本身更重要,因此,在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教育技术应用和创新实践都将从这个角度出发,具体解读和执行。潞河中学正是希望在这样的教育思路下,通过代代师长的倾心付出,培育出有知识、有情怀、有担当、有能力的“潞河学子”。在徐华校长心中,潞河中学有着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于通州区的地理位置,她是响亮的地理坐标,之于北京基础教育,她是知名的教育品牌,之于万千潞河学子,她是永远的精神家园,之于历代潞河师长,她是魂牵梦绕的地方!


 

  徐华,1985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教育部卓越校长培养计划首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北京市第二期名校长发展工程学员。通州区名校长,第三届通州区杰出人才。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暨北师大校长培训学院兼职教授,全国民族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督学。北京市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内地新疆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