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观察与观点
高教 普教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观察与观点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的研究与实践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6-1-13 22:01:10
  [导读]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自身实践,研究面向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培养模式下,高校与企业协同人才培养的机制与措施,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区域创新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培养模式及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学制的缩短,对研究生培养模式与质量的要求日趋提高,如何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以及实践型的高级人才,已成为国家以及教育界重点关注的问题[1]。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于2013年3月出台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支持校所、校企联合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完善校所、校企协同创新和联合培养机制”。

  研究生工作站是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是承担研究生培养单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全新的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模式,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建站之初即明确了研发方向与人才培养方向,并设有专门导师,设立专门联合研发与培养场地、设施,形成了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新载体,实行产学研紧密深度合作,强化企业创新能力,进行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的新局面[2-6]。

  研究生工作站一般是研究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程学习之后,进入企业参与科研项目,即“学校+企业”模式[7-9]。但是,从人才培养的系统性、过程性看,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模式下,研究生培养过程涵盖学校和企业两个阶段,目前这两个阶段缺乏有机联系和相互呼应,主要体现在:(1)企业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与制定中的参与度不够,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与实践环节等方面未考虑进站研究生的特殊性,没有完全发挥研究生工作站的作用;(2)企业导师不熟悉研究生培养的流程、规范,对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对课题的了解程度并不清楚,在指导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3)研究生进站后需要较长时间来熟悉课题的工程背景知识、学习企业制度与规范,补充相关的理论知识,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在工作站科研的效率,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本文旨在针对目前研究生工作站实施和建设中存在的不足,研究在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为载体的培养新模式下,高校和企业如何密切合作,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进一步提升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区域创新和服务地方中的重要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1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机制研究

  2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协同培养措施研究

  3 面向企业工作站的研究生校企协同培养的实践

  4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面向人才培养的系统性、长期性,在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的新载体和模式下,企业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并与高校合作从整体上设计和优化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环节,着力解决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模式下研究生培养中共性和个性的矛盾,体现既有共性知识、又有个性培养,实现“校站”培养模式的有机融合和互补,充分发挥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在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实现校企协同创新和协同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群,徐岩.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轻工教育,2011(6):6-7.

  [2] 敖永胜.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3):68-72.

  [3] 张翔.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6):54-55.

  [4] 罗文伟,张洪海.协同创新思想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工作站的建立[J].现代教育,2013(13-14):20-22.

  [5] 沈金荣,雷凯.当前中国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5):92-96.

  [6] 蒋文春,刘仁桓,王振波.关于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建设与学生培养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20):13-15.

  [7] 王博超,卢占会,尹成群校企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2012(6):54-55.

  [8] 沈金荣,雷凯,束龙仓.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平台的实践与机制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6):131-135.

  [9] 王莉,郭耿玉.基于“站—校模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6):76-79.

王恒 花国然 邹纪祥 朱娟  南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上海振华重工集团(南通)有限公司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