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总435期 总433期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我国电子书包研究的热点追踪与趋势分析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7-11-22 10:45:20
  [导读]使用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对重要期刊中研究电子书包的文献进行研究类型分析,并运用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CiteSpace对中国知网中关于电子书包研究的文献生成聚类和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研究结果表明,热点领域主要体现在推广策略、技术评析、产业链对接等相关问题的探讨;热点关键词涵盖五方面:理论探索、促进学习、革新教学、学科实证、优化资源与设备等。电子书包的推进和发展,需要各种研究类型的同步发展,使电子书包的推广和应用更有理可循、有章可遵。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电子书包应运而生,为学校教育革新开了先河。祝智庭教授指出从硬件设备角度上讲,电子书包就是一种个人便携式学习终端,是学生的个人学习环境[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2]然而,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于电子书包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褒贬不一,也致使电子书包在我国的应用发展时停时续、时快时慢。主要的争议点聚焦在电子书包的试点学校推行中,其是否能够在我国持续高效地推进发展,及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对学习过程、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等方面,学者专家们各执一词;有学者认为目前推广“电子书包”面临着价格偏高、硬件比较单一、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难题;同时,电子书包处于出版社、电子设备制造商、教育界等多方势力的利益旋涡中;对于电子书包的研究总是以偏概全,研究类型单一,研究者对于电子书包其他类型的研究的重视度不高。通过对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的认识,透过现象看本质,对现状进行反思总结,以期对今后电子书包的发展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设计

  三、我国电子书包研究概况

  四、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热点分析

  五、我国电子书包的研究的趋势

  对同一研究类型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与综述,得出以下发展趋势。

  1.理论认识从“实”到“虚”

  电子书包是伴随着电子书的出现而产生的,从最初的定义仅为用于阅读数字化教材的终端,仅仅是储存大量电子化教学资源,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的移技术应用动终端,发展为现如今的电子书包不仅是一个承载着电子教材、电子教学资料以及相关虚拟学具的,可被多种终端设备访问的电子化学习系统,更是一个集硬件、内容、平台为一体的数字化教学解决方案,可以与学校的教学紧密对接。“电子课本与电子书包”标准专题组提出:“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化环境的集成体,它整合了电子课本的内容(资源)、电子课本阅读器(设施)、虚拟学具(工具),并连通无缝学习服务(平台)。”[8]对电子书包的认识逐渐由“移动终端”“电子教学材料”“教辅”向“数字化学习环境”“网络学习资源”“服务平台”等转变。反映出学界的认识逐渐走向成熟,从关注“实”的终端与资源,发展到关注“虚”的应用服务平台和学具层面[9]。

  2.设计开发从“局部入手”到“把握全局”

  电子书包的设计开发,最初仅仅是从局部入手,就某一方面设计开发这个庞大的系统,往往只将电子书包作为移动终端或教育资源或教学系统。但这些研究并未从全局的角度将终端、内容、服务三者的角色和功用进行有机关联和融合,建立系统性的整合模型,仅能展示和指导电子书包未来发展的局部[1]。电子书包的建构发展必须同时考虑“移动终端+教育内容+服务平台”3个核心要素。从微观层面构建内容、工具、服务和用户之间的关联,从中观层面构建班级之间、课堂之间和群体之间的关联,从宏观层面构建家庭、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联。

  3.应用方向从促进传统课堂教学到开创智慧教育

  随着社会对电子书包的关注度越来越高,电子书包的应用范围也越发开阔。电子书包最初仅仅应用于传统教室,实现生生交互、师生交互、即时群体反馈等高级学习功能,为实现高效而公平的课堂教学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实现了课前多媒体微课程电子教材预习、课中互动教学、课后微课程作业辅导三大功能,解决了部分制约电子书包应用的关键问题,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教”与“学”模式,为实现翻转和学生碎片化学习提供了全面支撑[10]。以电子书包为依托,探索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途径,促进教育高位、均衡、内涵式发展,再结合智慧教育云,将逐渐实现智慧教育。

  4.分析评价从整体现状到实证研究

  对于电子书包的分析评价,多数研究者是从整体现状来论述,对电子书包应用后的实际效果作出分析和评价。针对电子书包对教育教学的影响进行评述,对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总结和概括。而逐渐转向为使用者(教师和学生)对于电子书包的认同感、接受度、使用意向等态度、意向行为等的分析论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最初仅仅关注教师使用电子书包的效果和如何使用电子书包进行分析,到如今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空间的搭建、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的相辅相成,将促使电子书包在我国的推广和研究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4-27,34.

  [2] 王运武.中国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世纪变迁[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4):37-46,89.

  [3] 朱亮,孟宪学.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6):64-66.

  [4] 刘繁华,于会娟,谭芳.电子书包及其教育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1):73-76,85.

  [5] 孙立会.超越工具范畴回归教育本源:推进电子书包应用之反思[J].远程教育杂志,2015(4):41-47.

  [6] David .H. Jonassen, Jane Howland, Rose M. Marra, and David Crismond. Meaningful Learning with Technology(3rd Edition)[M].NJ :Pearson Prentice Hall,2007.

  [7] 沈书生,刘强,谢同祥.一种基于电子书包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107-111.

  [8] 吴永和,雷云鹤,马晓玲.电子书包中的电子课本应用需求研究:基于电子课本标准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5):73-77.

  [9] 马晓玲,杨飞,吴永和.电子书包概念、应用实例及功能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4(5):103-110.

  [10] 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20):38-39.

石静 乐向莉 首都师范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