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简称“慕课”)是面向大量非特定学习者的、基于网络交互学习的在线课程形式,包含教学短视频、在线测验与作业、网络论坛和在线考试等内容。它的显著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大规模、开放式、全在线、互动性。
慕课的真正出现始于2008年两位加拿大学者的网络课程,这门课有2 200余位学生注册学习,远远超过了传统校内授课班级的规模,另一位加拿大学者据此提出了“MOOC”一词。2011年秋季,斯坦福大学的教授首开“人工智能导论”慕课,吸引了全球16万余人参与学习,引发了慕课的井喷式发展。可以说,慕课的兴起标志着在线课程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1 慕课在全球兴起和应用的背景与因素
2 境外慕课课程在我国的应用情况
3 境外慕课应用的文化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慕课整合了云计算、学习分析、大数据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体现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技术进步带来的新的知识传播形式。正是由于慕课课程具有以往在线课程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具有多种课程获取渠道,国内学习者对境外慕课课程的关注和应用在慕课诞生后一直维持比较高的热度。但任何科学技术都不是价值中立的[1]。慕课作为一种教育技术变革新形态,在输出技术、输出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也在悄然输出着西方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Coursera现任CEO、前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谈到慕课课程的意义时就曾经提到,“希望借由Coursera的人文课程,力图挑战那些保守而陈旧的信仰,与狭隘思想相对抗,鼓舞每一个学习者独立思考”。尤其,目前的境外慕课课程中包含大量人文社科类的课程,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历史、宗教信仰、政府与社会问题等各个意识形态领域,必然隐含着西方国家的战略安排,裹挟着西方的价值观[2]。此外,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学习者的用户信息和在线学习数据的价值也不可估量,这些问题都关乎我国文化安全问题。
慕课所代表的这种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深度融合,必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和发展。汹涌而来的慕课浪潮以及泥沙俱下的境外慕课课程,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也是一个艰巨的挑战。2015年4月,教育部顺应全球慕课发展和应用的趋势与潮流,为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这份政府层面的指导性意见,为我国开放在线课程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给出了宏观方向和基本规范。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境外慕课所带来的文化安全风险问题的积极应对。
参考文献
[1] 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78-186.
[2] 郗厚军.西方MOOC与意识形态安全:研究向度转换及实践反思[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5(8):16-19.
[3] 李亚员.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高瑜珊 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