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总435期 总433期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思考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7-10-9 11:16:10
  [导读]近年来,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指导下取得巨大成就,为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分析了我军后勤信息化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基础现状,指出了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发展还存在思维不融合、规划不统一、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对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领域构建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军民融合态势提出具体对策措施。

  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我党从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决策,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破解军事斗争准备难题,明确了方向、指引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军事后勤大数据作为后勤三大建设的倍增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大数据建设质量效益的必然举措,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加强融合设计,找准融合抓手,畅通融合渠道,推进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1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基础现状

  2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3 推动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把握的重点

  在军事后勤大数据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习主席“四个强化”根本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融合态势。

  3.1 转变思想观念 筑牢融合根基

  3.2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战略管理

  3.3 科学研究论证 构建保障体系

  3.4 健全政策法规 提供法律保障

  3.5 创新思维观念 培养共用人才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意识是主导,体制是基础,平台是条件,法规是保障,人才是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大数据后勤装备和技术研发、使用、管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转型需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军队和社会两种资源,建立新型大数据后勤人才联合培训体系。军队后勤的特殊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坚持以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大数据后勤人才的数量规模和培训层次。随着军队后勤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化拓展,后勤保障任务、保障空间、保障方式、保障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伴随武器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新型部队的组建列编,对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层次上,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科学确定信息化后勤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不仅是大数据后勤建设的关键,而且是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问题。二是突出大数据后勤保障的特殊要求,积极完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必然引起后勤领域各专业、岗位的深刻变革,构建完善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是培养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重中之重。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进程,而且必将引起后勤特殊专业、岗位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步伐。应着眼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后勤特色专业的大数据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开设新兴后勤学科专业,加强传统后勤学科专业的改造创新。三是适应军事教育训练改革要求,创新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突出各自优势,按照“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培养、后勤指挥人才军队合训分流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军种独立培养”的思路,本着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培养的原则,重构大数据后勤人才培训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军地人才交流机制,规范大数据后勤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保留等工作要求,加大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力度,加快提升军队后勤大数据人才层次。

  参考文献

  [1] 毕京京,肖冬松.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2] 冯亮,朱林.中国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龚国军.后勤大数据建设与实践运用分析[J].中国国防经济,2013(2):66-69.

  蓝士斌 苏昌文 国防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