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是我党从现实国情和时代发展要求出发,统筹国防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战略决策,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破解军事斗争准备难题,明确了方向、指引了路径、提供了遵循。军事后勤大数据作为后勤三大建设的倍增器,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是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式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大数据建设质量效益的必然举措,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加强融合设计,找准融合抓手,畅通融合渠道,推进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向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发展。
1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基础现状
2 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
3 推动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应把握的重点
在军事后勤大数据领域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必须按照习主席“四个强化”根本要求,坚持需求牵引、国家主导、市场运作,找准国家、军队、企业利益的契合点,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要素、成体系的融合态势。
3.1 转变思想观念 筑牢融合根基
3.2 加强顶层设计 强化战略管理
3.3 科学研究论证 构建保障体系
3.4 健全政策法规 提供法律保障
3.5 创新思维观念 培养共用人才
军事后勤大数据军民融合式发展,意识是主导,体制是基础,平台是条件,法规是保障,人才是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能力素质已成为影响大数据后勤装备和技术研发、使用、管理效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必须着眼国家发展和军队转型需要,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充分利用军队和社会两种资源,建立新型大数据后勤人才联合培训体系。军队后勤的特殊性对大数据人才培养提出了特殊要求。一是坚持以保障任务需求为牵引,科学确定大数据后勤人才的数量规模和培训层次。随着军队后勤转型的深入推进和军事斗争准备的深化拓展,后勤保障任务、保障空间、保障方式、保障内容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伴随武器装备技术的更新换代和新型部队的组建列编,对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规模上,还是在质量层次上,较之以往有很大的提高。科学确定信息化后勤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不仅是大数据后勤建设的关键,而且是影响和制约部队战斗力生成的重要问题。二是突出大数据后勤保障的特殊要求,积极完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军事后勤大数据建设必然引起后勤领域各专业、岗位的深刻变革,构建完善的后勤学科专业体系是培养大数据后勤人才的重中之重。否则,不仅会严重影响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进程,而且必将引起后勤特殊专业、岗位人才的短缺,严重制约现代后勤建设的发展步伐。应着眼当前急需和未来发展,在现有基础上加快后勤特色专业的大数据建设步伐,积极研究开设新兴后勤学科专业,加强传统后勤学科专业的改造创新。三是适应军事教育训练改革要求,创新大数据后勤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突出各自优势,按照“通用专业技术人才依托培养、后勤指挥人才军队合训分流培养、特色专业人才军种独立培养”的思路,本着充分发挥学科专业和教育资源优势、实现集约化规模化培养的原则,重构大数据后勤人才培训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建立完善军地人才交流机制,规范大数据后勤人才选拔、引进、培养、使用和保留等工作要求,加大从地方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高、精、尖的信息技术人才力度,加快提升军队后勤大数据人才层次。
参考文献
[1] 毕京京,肖冬松.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报告2015[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15.
[2] 冯亮,朱林.中国信息化军民融合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3] 龚国军.后勤大数据建设与实践运用分析[J].中国国防经济,2013(2):66-69.
蓝士斌 苏昌文 国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