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德合作办学背景
自《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无论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已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例如,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通道通常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5个层次,现有的职业毕业生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一是时间跨度太长,二是由于理论后劲不足后期晋升难度大;这既制约了个人发展,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但这一问题也无法通过直接聘用学历型毕业生解决,其原因是学历型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与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有较大差别。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合作办学为解决以上问题打开了一扇窗口。中德职业教育领域合作项目最为典型,多以“3+2”或“3+2.5”等形式出现,即国内的培养计划全部完成后,先获得国内高职院校毕业资格,然后到德国“专接本”学习,国内院校所修的学分被德国学校所承认,继续完成其余课程及培养计划后可获得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学士学位。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与施马卡尔登应用技术大学合作等。
中德合作职业本科建设应在以上项目的前提下,创新合作机制、完善合作的实质性内容,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 中德合作机制
3 中德合作职业本科建设内容
4 总结与展望
中德合作职业本科项目随着国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背景而相继产生,并逐步走向成熟。德国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特色而闻名,中德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有助于国内高职院校吸收并借鉴德国的先进职业教育理念,从而助推国内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向前发展。在具体合作细节上,中德双方可以共同优化教学模块、实训模块达到更好地与市场需求接轨。在师资构成上,双方教师应加强合作与交流,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职业教师队伍,这些教师不仅符合中国人社部技能鉴定要求,还可同时拥有德国工商业协会的相关资质,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改革也是合作中的重点内容,这有利于提升学生在职业领域内的综合素质,也符合职业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德合作职业本科教育应进一步加强,不但迎合了国内新型、智能工业化建设的需求。而且在学制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为我国的职业本科教育的改革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实践借鉴。
参考文献
[1] 史国栋,贝绍轶,王维倩.中德合作办学机制研究与模式探索[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8(4):56-62.
[2] 李国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24(1):109-111.
[3] 贝绍轶.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双能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07,13(6):72-76.
[4] 杨晓明,董尚胜.中外合作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J].现代大学教育,2005(2):79-81.
[5] 刘迎辉,张昌强,刘荣勋.探析中外合作办学管理模式[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4):57-58.
李怡民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