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了“三位一体”的系统部署,并鲜明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需求,这需要坚实的基础条件作为支撑[1]。通过科普教育,我们能够提升公众的整体文化素质,进而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助力。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师队伍。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建科普教育基地,可以更好地发挥高校在育人方面的功能[2]。环境学科致力于探索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发展模式和机制,通过面向学生群体开展环境科普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使他们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自觉承担起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在创新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探索高校环境科普基地在科学教育和普及工作中的模式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科普基地的建设要求
2 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受到的挑战
3 南开大学环境污染诊断与防治科普基地建设成效
4 结语
随着环境科普基地的建设,我校深刻认识到环境科普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关键作用,以及社会对环境科普的迫切需求。作为环境科普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实验教学中心扮演着引领和示范的角色。未来,环境科普基地将依托学校的环境学科优势、资源和平台,积极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持续开展环境科普活动,为广大民众特别是青少年提供科普服务。这不仅将满足社会对环境知识的渴望,也将为自主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施一公.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之路[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3(10):3-10.
[2] 樊娟,乌兰,李小勇,等.高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与实践的思考: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2023(7):9-11.
[3] 敖妮花.推动新时代科研科普深度融合[N].中国青年报,2022-10-13(3).
[4] 龙应钊,殷馨,王海文,等.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科普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1,40(1):204-207.
[5] 王明娥,刘升光,赵盺禾,等.依托高校资源开展物理科普活动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3,42(8):140-144.
[6] 韩延辉,魏亚军.基于体验式学习和交互式学习的中小学航空科普室[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2):16-18.
[7] 王秀莉,孟巍,姜鹏,等.实验中心在科普活动中发挥辐射作用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1,24(6):236-239.
[8] 吉颖晨,何彬斌.美丽海湾建设的“盐城样板”经验及启示[J].环境保护,2024,52(S1):81-83.
[9] 魏学军,刘怡诺,张玉星.学科交叉融合平台的构建: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8,20(4):66-69.
[10] 胡卉,敖妮花,崔林蔚,等.科学家参与科普的实践模式研究[J].科普研究,2023,18(5):22-30.
[11] 邹贞,付文婷.凝聚共识明方向 探索交流促发展:“营造科学家参与科普的良好生态”专题论坛综述[J].科普研究,2023,18(5):96-98.
[12] 袁宁,王春楠,张烨.高校助力中小学科普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0):47-49.
崔玉晓 陈翠红 王鑫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