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将高等教育质量提升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支点,明确提出“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教育改革方向。在此背景下,我国启动了教育数字化行动,相继出台了多项规划和政策,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嵌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为高等教育质量提升注入新的动能。2025年3月,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两会“部长通道”宣布,我国将正式发布《人工智能教育白皮书》,从技术赋能、伦理治理、体系重构三大维度,系统性规划人工智能技术如何重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链条,标志着我国教育正式迈入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新时代。因此,紧跟国家政策要求,顺应技术发展趋势,大力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领域深度融合,对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促进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笔者通过系统性分析近年来发表的人工智能应用于我国高校教育教学的文献,回顾相关研究进展并追踪重点议题,以期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借鉴。
1 文献统计与分析
2 主要研究领域
3 结语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正在向深层次融合发展,全面重塑了教学、学习、评价、管理等高等教育子领域,实现了智慧教学、个性学习、智能评价和精准治理。然而,高等教育领域的人工智能应用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智慧教学实践方面富技术轻效用,主要表现在实践过程中大量推广智能技术工具的使用而服务教学的实际效用未得到充分重视。二是智慧教学发展中技术—伦理关系不平衡[23]。人工智能衍生的技术滥用、技术幻觉、隐私安全、数据泄露等问题亟待解决。
未来,应全面加强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规范人工智能应用。还要注重智能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效能,聚焦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发展,深度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之路。
参考文献
[1]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2] 闫志明,付加留,朱友良,等.整合人工智能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AI-TPACK):内涵、教学实践与未来议题[J].远程教育杂志,2020,38(5):23-34.
[3] 刘邦奇,尹欢欢.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策略、场景与评价反馈机制[J].现代教育技术,2024,34(7):23-31.
[4] 兰国帅,郭倩,魏家财,等.5G+智能技术:构筑“智能+”时代的智能教育新生态系统[J].远程教育杂志,2019,37(3):3-16.
[5] 喻国明,李钒,滕文强.AI+教育: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升维与转型[J].宁夏社会科学,2024(2):191-198.
[6] 陶磊,汪萍平.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之思[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40(12):119-126.
[7] 吴正洋,汤庸,刘海.个性化学习推荐研究综述[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22,16(1):21-40.
[8] 刘凤娟,赵蔚,姜强,等.基于知识图谱的个性化学习模型与支持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5):75-81,90.
[9] 张轶骏,周晶.VR与AI赋能的沉浸式情境口译教学模式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1(1):78-84,13.
[10] 刘革平,王星,高楠,等.从虚拟现实到元宇宙:在线教育的新方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1,33(6):12-22.
[11] 郝祥军,张天琦,顾小清.智能时代的人机协同学习:形态、本质与发展[J].中国电化教育,2023(10):26-35.
[12] 戴岭,赵晓伟,祝智庭.智慧问学:基于ChatGPT的对话式学习新模式[J].开放教育研究,2023,29(6):42-51,111.
[13] 胡钦太,伍文燕,冯广,等.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教学评价的关键技术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5):15-23.
[14] 黄宇彤.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场景应用[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22,43(7):1066-1072.
[15] 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16] 吴立宝,曹雅楠,曹一鸣.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与技术实现的框架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1(5):94-101.
[17] 卢国庆,杨沁,贺相春.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形成性评价的价值、挑战及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4,45(11):84-91.
[18] 周珂,金仁东,赵志毅,等.基于信息技术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智能预警系统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9,36(12):141-146,228.
[19] 王永,秦嘉俊,黄有锐,等.融合知识图谱和大模型的高校科研管理问答系统设计[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25,19(1):107-117.
[20] 伍倩,崔炜荣,汪超,等.基于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的高校门禁系统设计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24,47(2):37-43.
[21] 王宁,孔梦帆,于雪.大数据背景下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化组织流程与实现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22,40(11):103-109.
[22] 顾强,李强,侍丽静.“三化”协同驱动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模式研究:以K高校为例[J].财会通讯,2025(6):156-163.
[23] 卢佳,陈晓慧,杨鑫,等.智能技术教学应用伦理风险及其消解[J].中国电化教育,2023(2):103-110.
周震 张婷婷 刘艳丽 司思 洛阳师范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