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特别是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招标代理机构在高校规范使用国拨经费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高校也广泛引入社会招标代理机构以提高招标采购的质量和资金使用的效益[1]。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发布文件,废止了《中央投资项目招标代理资格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2012年第13号),这标志着国家取消了招标代理资质,同时彻底放开了招标代理行业的准入门槛,实现了招标代理行业的全面市场化。根据中国政府采购网数据,截至2025年8月5日,政府采购代理机构数已超过59 110家[2];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1年公布的数据,2020年参加统计的全国工程招标代理机构共9 106个[3]。如此众多的招标代理机构在招标采购活动中的服务水平难免参差不齐,如人员配备、履约质量、响应时间、配合程度等服务方面存在较大差异[4]。
鉴于招标采购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我国高校在政府采购与招投标领域的实践积累仍显不足。笔者以北京地区高校为研究重点,同时兼顾全国范围内主要高校在招标代理机构的遴选、使用、管理、监督及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展系统性调研。研究围绕招标代理机构的引入方式、使用管理及评价指标展开,构建综合评价招标代理机构的指标体系,并运用结构熵权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权重赋值。基于权重赋值结果,进一步完善了评价指标体系[5],实现了对招标代理机构业务委托分配的量化评分。这一方法有效增强了业务委托分配的科学性,避免了因简单平均分配等导致的廉洁风险,为高校招标代理机构的规范化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1 高校招标代理机构调研情况
2 构建高校招标代理机构评价指标体系
3 高校招标代理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4 结语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法,系统性地研究了高校招标采购实践中关于招标代理机构的遴选、使用、考核及激励机制等问题。基于研究结果,构建了高校招标代理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构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行了科学赋值。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涵盖“遴选+使用+评价”全周期的高校招标代理机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有效提升了招标代理机构业务委托分配的科学性,为高校分配招标代理机构任务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同时,该研究为高校招标采购的内控管理提供了理论支持,有助于保障国家高等教育投资的效益,并为“双一流”高校建设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为代理任务的委托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吴冠仪.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高校招标代理机构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0,39(1):293-297.
[2] 中国政府采购网.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名单[EB/OL].[2025-08-06].http://www.ccgp.gov.cn/agency/md.
[3]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全国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统计公报[EB/OL].[2025-08-06].https://www.mohurd.gov.cn/gongkai/fdzdgknr/sjfb/tjxx/tjgb/art/2021/art_434_762312.html.
[4] 关于印发《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25-07-25].https://www.gov.cn/xinwen/2018-01/13/content_5256245.htm.
[5] 甄洪鹏,崔雅菁,高芬,等.高校招标代理机构规范化管理探究[J].中国政府采购,2023(9):8-12.
[6] 蔡中华,陈鸿,马欢.我国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专利申请质量测度研究[J].科学学研究,2020,38(7):1207-1214.
甄洪鹏1 崔雅菁2 高小明1
1.北京化工大学国有资产与实验室安全管理处 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后勤与基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