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教育科技
高教 普教
总465期 总463期 总461期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2025年暑期系列活动成功举办
 编务说明 更多>>
 教育科技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辐射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5-9-28 11:54:25
  [导读]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前沿技术,对辐射生物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辐射生物学教学现状,将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应用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学员实践操作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有效推动辐射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

  辐射生物学是研究电磁辐射、光辐射、声波等物理因子作用于生物体后的生物效应特点、规律、作用机制及其防护效应的新兴学科,其内容涵盖放射卫生学、生物物理医学、辐射防护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理解和掌握辐射生物学知识,可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开展临床医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实践活动[1-3]。

  太赫兹辐射是介于光子和电子的波段,穿透力比红外光强,光子能量比X射线低,不会产生电离辐射。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terahertz time-domain spectroscopy,THz-TDS)是一种无损、非侵入性的光谱探测技术,可高灵敏、无损伤地对样本进行检测,在材料科学、生物医学及安全检测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潜力[4-5]。目前,很多高校已经运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开展了科学研究,但在实践教学中应用得较少,导致前沿技术与实践教学脱节,不利于科研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本文结合空军军医大学辐射防护医学教研室开设的辐射生物学课程,将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引入辐射生物学实践教学,旨在有效推动辐射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并为其他高校辐射生物学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1 辐射生物学课程教学现状

  2 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在辐射生物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3 教学评价与反馈

  4 结语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革新,医疗领域迫切需要掌握前沿技术的专业人才。如何培养具备科研创新精神、契合医疗行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已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科研任务较重,对学习前沿技术有较大需求。本研究将太赫兹时域光谱技术引入辐射生物学实践教学,初步取得积极成效,有效推动辐射生物学课程体系建设。然而,我校辐射生物学课程开设时间较晚,实践教学仍需不断完善。未来辐射生物学教研团队将持续优化教学方案,使其更好地适应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的发展需求,为培养实践与创新能力兼备的高素质医学类人才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承站.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核安全,2013,12(S1):1-14.

  [2] 刘晓冬,涂彧,陈大伟.放射卫生与放射医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3] 王彪,刘伟,于淼,等.太赫兹成像技术的应用研究[J].测控技术,2021,40(11):118-124.

  [4] 陈涛,张超杰,许川佩.酒石酸异构体的太赫兹时域光谱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7,54(0):182-189.

  [5] 李正,孙青,冯美琦,等.光纤型变角度太赫兹时域光谱测量系统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20,40(11):3379-3383.

  [6] 周艳,李静,赵涛,等.辐射生物学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21,39(9):26-28.

  [7] 陈涛,殷贤华.太赫兹前沿科学技术引入物理教学的探讨[J].广西物理,2022,43(4):63-66.

  [8] 谢丽娟,徐文道,应义斌,等.太赫兹波谱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7):246-255.

  [9] 张瑾,万云霞,刘延涛,等.太赫兹时域光谱系统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11):54-57.

  [10] WU LIMIN, XU DEGANG, WANG YUYE, et al. Study of in vivo brain glioma in a mouse model using continuous-wave terahertz reflection imaging[J]. Biomed Opt Express, 2019,10(8): 3953-3962.

王兵霞1 吴斐2 李静1*

1.空军军医大学预防医学系辐射防护医学教研室,特殊作业环境危害评估与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处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