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是江苏省“三个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创造性地将“名师课堂”与“名校网络课堂”融合,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网络教学共同体,自2018年年底启动以来,已建立以353位领衔名师为核心的省级工作室,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全网访问量已达600万人次,吸引近2 500名核心教师成员参与其中,成为江苏省颇具影响力的教育传播媒介。
一、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内涵
二、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样态
三、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创建
四、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优化策略
(一)对接国家平台进行深层建构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国家平台)在“教师研修”专栏设有“网络名师工作室”栏目,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历时5年建设,内容门类已覆盖中小学各个学段及学科,因此可根据学段、学科教材版本与国家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并纳入国家平台的“网络名师工作室”栏目。当然,这也需要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进行业务层面的对接沟通,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融入国家平台的“九大场景”进行应用,以此增强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传播与辐射功能,进行国家层面的高位设计与运行。
(二)融合跨域教研实现广度扩展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联合多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如山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在同一时间跨区域开展网络教学研究。鼓励参与教师群体深入反思、评估并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极参加在线论坛,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互动,进而提高专业素养。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在网络上发布有价值的主题引发讨论,启发他人思维,丰富自我认知。在持续的交流互动后,对所涉及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炼,使之变成实际有用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参加主题讨论和在线评课,各抒己见,进行对话交流,实现扬长避短。
(三)关注教师个体数字素养培育
在网络传播时代,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新媒体应用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辨识能力等,同时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和媒体伦理意识等。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有助于使教师个体不断跟进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寻求实现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使其契合自身发展需求,从而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字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蝴蝶.网络名师工作室在线交流促进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2] 王春雷,王肖,刘凯.多模态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综述[J].计算机应用,2024,44(1):1-15.
[3] 柴英,王桂莲,赵新宇,等.整合资源 合理配置 开展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工作[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157.
[4] 李柏洲,高硕.互惠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3):76-86.
[5] 张一春.学术引领 共同成长:谈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发展动力[J].江苏教育,2021,34(4):30-32.
丁夏男1,2 尤子腾1 杨秦晋1 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