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61期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内涵、样态、创建与优化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5-7-31 15:19:24
  [导读]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场域,是集合多种社会关系作用的共生互动场;与其他社会传播形式相比,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发生于教育领域,之所以能够得到大众关注和教育者的实践参与,得益于其本身的共生特性。以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样态为例,探究其共生性给教育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及效应,并从“对接国家平台进行深层建构、融合跨域教研实现广度扩展、关注教师个体数字素养培育”等层面提出促进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发展的优化策略。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推动课堂革命,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促进育人方式转变,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是江苏省“三个课堂”的关键组成部分,它创造性地将“名师课堂”与“名校网络课堂”融合,构建了别具特色的网络教学共同体,自2018年年底启动以来,已建立以353位领衔名师为核心的省级工作室,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还在资源共享、教师培训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统计,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全网访问量已达600万人次,吸引近2 500名核心教师成员参与其中,成为江苏省颇具影响力的教育传播媒介。

  一、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内涵

  二、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样态

  三、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创建

  四、网络名师工作室场域的优化策略

  (一)对接国家平台进行深层建构

  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简称国家平台)在“教师研修”专栏设有“网络名师工作室”栏目,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历时5年建设,内容门类已覆盖中小学各个学段及学科,因此可根据学段、学科教材版本与国家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并纳入国家平台的“网络名师工作室”栏目。当然,这也需要江苏省电化教育馆与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进行业务层面的对接沟通,在上级部门的指导下,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融入国家平台的“九大场景”进行应用,以此增强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的传播与辐射功能,进行国家层面的高位设计与运行。

  (二)融合跨域教研实现广度扩展

  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联合多省网络名师工作室(如山东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在同一时间跨区域开展网络教学研究。鼓励参与教师群体深入反思、评估并找出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积极参加在线论坛,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互动,进而提高专业素养。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在网络上发布有价值的主题引发讨论,启发他人思维,丰富自我认知。在持续的交流互动后,对所涉及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提炼,使之变成实际有用的教学成果。另一方面组织成员参加主题讨论和在线评课,各抒己见,进行对话交流,实现扬长避短。

  (三)关注教师个体数字素养培育

  在网络传播时代,数字素养要求教师具备新媒体应用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辨识能力等,同时具备信息社会责任意识和媒体伦理意识等。江苏省网络名师工作室有助于使教师个体不断跟进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寻求实现专业成长的新路径,使其契合自身发展需求,从而在教育信息传播过程中不断提升数字素养。

  参考文献

  [1] 沈蝴蝶.网络名师工作室在线交流促进机制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8.

  [2] 王春雷,王肖,刘凯.多模态知识图谱表示学习综述[J].计算机应用,2024,44(1):1-15.

  [3] 柴英,王桂莲,赵新宇,等.整合资源 合理配置 开展实验教学中的多媒体教学工作[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05(2):157.

  [4] 李柏洲,高硕.互惠性、知识共享与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战略柔性的调节作用[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29(3):76-86.

  [5] 张一春.学术引领 共同成长:谈网络名师工作室建设的内在机理与发展动力[J].江苏教育,2021,34(4):30-32.

丁夏男1,2 尤子腾1 杨秦晋1 1.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2.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