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教育科技
高教 普教
总463期 总461期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教育科技  
数智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实践挑战与协同治理路径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5-7-31 9:40:20
  [导读]在数智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数智技术如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探讨了数智技术在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评价精准化方面的应用实践;并针对当前数智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数据隐私与安全、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教育体系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矛盾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基于当前数智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用和面临挑战的分析,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协同治理路径。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202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为教育强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1]。在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数智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教育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数智技术赋能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对培养更多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数智技术赋能教育的应用实践

  2 数智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面临的挑战

  3 数智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的协同治理路径

  针对当前教育领域面临的数据隐私与安全、教师数字素养不足、教育体系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挑战,数智技术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体系、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形成多主体协同、技术赋能教育、闭环调控的教育治理体系。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数智化教育环境

  构建数智化教育环境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基础。高校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可以应用控制理论,从基础网络、教育装备到教学过程实现动态优化,构建完善的智慧教育生态系统。一是要将教育专网建设作为核心任务,重视教育专网的建设与升级工作,对教育专网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智能预警和自动修复机制保障教育专网的网络稳定性,保障高清视频、大容量教学资料等的快速、稳定传输,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9]。二是要引进与当前数智技术匹配的教育装备,如智能教学系统、智能教室、智能黑板、虚拟现实设备等先进教育装备,为师生提供沉浸式、互动式的教学体验和学习体验[9-10]。三是应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和管理机制,确保教育装备的正常有效运行。

  3.2 完善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体系

  数据隐私和安全保护需要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与技术供应商和学生协同推进。从政府角度,政府部门应清晰界定政府自身、教育机构、技术供应商等教育主体在数据保护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数据隐私与安全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要加强对教育机构和技术提供商的监管力度[11]。从教育机构与技术供应商角度,应持续加大有关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发投入,为学生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护提供技术保障。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在使用学习平台过程中要重视保护个人信息,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数据隐私与安全问题是教育数字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12],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技术提供商应协同推进,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加强技术研发和加强内部管理。

  3.3 加强师资培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

  在数智化时代,教师的角色和职能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其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成长伙伴[13]。为应对这一变革,学校可构建培训、实践、反馈和迭代的闭环式教师发展体系,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推进。从教师能力升级维度,学校可建立以实际教学案例为项目驱动的工作坊,提升参训教师的技术认知能力,以系统性专项培训和自主学习为主,形成“集中研修+个性发展”的成长模式。从教学创新维度,学校可搭建教学行为数据分析平台,通过采集师生课堂互动、学习路径等过程数据,生成教师数字画像,这样可精准定位培训需求。从教师持续发展维度,学校可设置数智化教学能手、数智化领航者等荣誉奖项,配套专项教学科研基金和职称评审加分等激励政策,构建阶梯式激励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学校基于教育平台记录的教师发展数据和教学反馈,定期更新培训模块,形成实践、反思、改进的螺旋上升闭环。学校通过技术赋能与体系化治理的协同演进,实现教育强国建设的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N].人民日报,2025-01-20(6).

  [2] 孙杰远.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强国[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34-40.

  [3] 刘艳花.数智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新引擎[N].山西日报,2025-04-15(10).

  [4] 王争录,马小霞,张博.从模糊走向精准:数智化赋能循证高等教育评价[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11):47-51.

  [5] 王建华,王传毅,滕珺,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难题、破题与解题[J].中国电化教育,2025(4):1-12.

  [6] 朱永新.教育强国建设:内涵、挑战与实践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10):1-10.

  [7] 陈星,金志杰,范国睿.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研究:全球经验与实践启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2):75-85.

  [8] 孙恩昌,董潇炫,张卉,等.区块链赋能联邦学习:方法、挑战与展望[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25(3):337-349.

  [9] 张静.数智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限度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5,43(2):17-22.

  [10] 赵明刚.深刻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六力”[J].教育评论,2025(4):3-13.

  [11] 张力.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侧重于政策话语的梳理与解析[J].中国教育学刊,2025(4):1-8.

  [12] 朱珂,王建明.数智技术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五重逻辑[J].现代教育技术,2025,35(1):15-24.

  [13] 王军海.依托网络学习空间助力教师教学创新与数字素养提升:南昌市湾里管理局开展网络学习空间创建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5(5):12-13,20.

刘艳花 山西医科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