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是国家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高校实验室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阵地[1],是现代科技的孵化摇篮,在高校“双一流”建设中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实验室安全是高校教学、科研开展的基本保障,其文化建设对高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每年发布《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检查项目表》,明确提出通过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推动实验室安全工作。优秀的实验室安全文化在管理实践中能够提供正向、积极的激励引领作用,促使师生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从而获得个人安全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做好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师生全员安全意识,强化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2]。
1 实验室安全文化的内涵
2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现实困境
3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实现途径
4 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理念相契合,既要符合实验室安全管理实际,又要在形式创新的基础上注重精神引领。
第一,将教师实验室安全培训与党支部活动相结合,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主题党课具有较好的推广意义,解决了教师工作时间不固定、集中开展专项培训难度大的问题,有助于教师树立科学、正确的实验室管理观念,是提升教师队伍安全素养的重要方式。
第二,将学生实验室安全教育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构建立德和求知相统一的课程发展观,努力实现实验室安全文化与爱国主义教育、职业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环保教育等的有效匹配,引导学生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保护自己、保护他人、保护环境的安全素养。
第三,举办特色实验室安全文化活动。联合学校团委、学生处等学生归口管理部门,通过创建实验室安全学生督察队、实验室安全文化育人丰羽训练营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环节中来,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你安全”的身份转变,从而实现“我要安全”的思想转变。此外,通过发布工作简报、创立微信公众号、举办安全文化知识竞赛、开展文化活动月、拍摄安全文化教育微电影等方式,积极引导校内师生参与特色实验室安全教育活动。
第四,创新实验室安全教育方式方法,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新技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为师生提供感知和交互的素材,将其置身于各种复杂、突发环境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有效提高实验室安全意识与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和应急处理能力。
第五,将人工智能(AI)渗透到实验室安全管理以及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不仅能实时监控和记录实验室的环境变化,智能检测实验室的安全隐患,对安全隐患发出预警;而且可以实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可视化,让师生直观感受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升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 戴克林.高校实验室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7):32-35.
[2] 吴祝武,白向玉,王冰洁,等.新时期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治理能力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12):211-216.
[3] 谢心怡,沈文钦,张存群.实验室文化对博士生科研合作的影响:一个多案例的质性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2):43-52.
[4] 凌建辉,董云芝,黄刚.质量文化:高校实验室内涵建设的新视角[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73-276.
[5] 林华胜,王珠乾,张薇,等.“以人为本”理念下医学院校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构建: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1-24.
[6] 张艳丽,刘红燕,刘英,等.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策略研究[J].中原工学院学报,2022,33(1):85-90.
[7] 王秉,吴超.组织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问题及方法论[J].企业经济,2017,36(10):66-73.
马美倩1 刘钊2 1.华北电力大学学科建设处 2.华北电力大学实验室管理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