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技史包含科学史和技术史两方面,中国的思想文化史、人文史也包含在科技史当中,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至隋唐时期,中国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万邦朝贺的景象尽显当时国威。一方面,科技史素材因本身承载着重要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智慧而被纳入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各类科技史的重要文物收藏于各类博物馆、科技馆,为青少年的学习提供了具有互动性、体验性和趣味性的丰富学习资源。因此,以中国古代科技史为素材,结合国家课程标准的实际要求,借助各类场馆的丰富资源来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1]。那么,如何通过挖掘古代科技史中的育人价值,将场馆资源融入教学中?以“我是滴漏科普讲解员”项目式课程教学设计为例提出思考,以期为馆校结合的资源开发提供借鉴。
一、挖掘古代科技史 确定项目主题
二、挖掘真人真事 确定教学转化发展点
三、结合学情 确定教学难点
四、项目式教学活动的系统设计 驱动型问题的确定与表达
五、项目特色与反思
第一,依托古代科技史,深入挖掘问题解决的思路,厘清内容的重要价值[7-12]。教学活动设计之前,教师针对滴漏的内容展开丰富的本体探究,深入挖掘滴漏的原理及改进过程,也就是教师模拟“古代滴漏设计师”,充分进行计时需求与原型对比,理解其改进核心点,这样的研究过程其实也是教师以项目式学习的研究逻辑开展项目研究。其研究方法适合迁移到任何一项古代技术及产品的研究中。
第二,依托问题解决思路,系统设计教学活动。教师针对在本体探究中发现的核心改进点,设计有梯度的活动,在支架的帮助下使其直接转换为学生的模拟活动,让学生在模型模拟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科学原理,同时还理解其技术要素,更重要的是感受古人的智慧。此外,活动之间的梯度关系也体现了“活动即评价”的理念,学生在解释古希腊的水钟、撰写讲解词的活动中可以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实现教学相长。
第三,充分挖掘场馆资源,以讲解员的身份将项目展示的区域定位于场馆。在真实实施本项目时,教师可采取分散的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场馆进行讲解,不同的学生走进了不同的博物馆,此举可使学生在了解讲解员工作的同时,还进一步激发对不同场馆资源的深入探究兴趣。
参考文献
[1] 杨宏.科技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J].甘肃教育研究,2022(5):58-60.
[2] 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
[3] 华同旭.中国漏刻史话[J].中国计量,2003(8):37-40.
[4] 李卓政.漏刻:历史久远的计时工具[J].力学与实践,2007(3):88-91.
[5] 刘仙洲.我国古代在计时器方面的发明[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5(2):20-47.
[6] 玛乌戈热塔•梅切尔斯卡.不可思议的发明[M].乌兰,李佳,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7:36-37.
[7] 魏锐,朱叶,党育杰,等.促进学生“学会思考”的项目式课程开发程序[J].基础教育课程,2023(22):4-11.
[8] 王澜,郭晓丽,魏锐,等.馆校协同的科学教育项目式课程设计:以“南水如何北调”为例[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0):23-27.
[9] 潘红,赵雅萍,郝亮,等.“探秘神奇的液晶”项目式教学设计[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2):21-25.
[10] 郝亮,赵雅萍,潘红,等.“设计制作黑白液晶显示屏”项目式课程教学案例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4):24-28.
[11] 赵雅萍,郝亮,于美娜,等.“设计制作彩色液晶显示屏”项目式课程教学设计与反思[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4(6):19-23.
[12] 苑晓,赵雅萍,潘红,等.设计制作液晶显示屏的创意产品项目式教学案例[J].中国现代教育备,2024(8):24-28.
郭晓丽1 刘菲2 黄践3 魏锐4
1.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2.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
3.中国科学技术馆,4.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中小学化学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