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等机构推出的《2016研究前沿》报告遴选出排名前100的“热点前沿”和近两年发展迅速的80个“新兴前沿”,在这些“前沿”中中国表现卓越的有30个,在世界各国中位列第二。这30个“前沿”覆盖了8个领域,在化学、材料科学领域比较集中。化学与材料科学领域是中国唯一在前沿引领度和潜在引领度两个指标方面都超过美国的一个领域。在取得这一辉煌成就的同时,中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事故却频繁发生,特别是化学实验室成为事故的高发区[1,2]。201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的一个实验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一名32岁博士后实验人员死亡。这一事故被众多媒体报道,引起了管理部门的重视。不久后,又发生了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因爆炸事故而死亡的事件。鉴于此,教育部在2016年出台了极为详细的《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检查对照表》,要求高校认真对照检查,这一对照表从组织体系、规章制度、安全教育、实验室环境与管理、安全设施、水电安全、化学安全、生物安全、辐射安全、仪器设备安全、个人防护与其他共11个大项、251个小项,为高校实验室安全提供了详细的评估方案。这一检查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集合了众多实验室安全研究成果[3-5]。如果按照这一对照表进行详细的整改,实验室应当可以杜绝事故的发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在这一检查通知下发后不久,2016年9月21日上海东华大学实验室发生爆炸,造成2名研究生眼部受重伤。这一事故的发生说明,高校化学类实验室事故频繁发生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些技术层面的措施所能解决的了,还需要从管理机制上进行一些根本性的改变。
管理机制包括运行机制、动力机制以及约束机制三部分[6]。运行机制是指组织基本职能的活动方式、系统功能、运行原理;动力机制主要由利益驱动、政令推动、社会心理推动三方面构成;约束机制主要有权力约束、利益约束、责任约束、社会心理约束这四方面。我国高校的管理机制强烈地推动了我国科研事业的迅猛发展,但在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运行机制有失偏颇、动力机制过于强大、约束机制非常弱小的问题,由此带来了很多隐患并直接导致了一系列事故的频发。从科学发展观来看,目前高校的各种政策措施并不符合“以人为本”的这一核心原则,在一系列科研成果的背后是无法及时跟上的安全管理和逐渐增大的安全隐患[7]。
1 高校的运行机制与实验室安全
2 高校的动力机制与实验室安全
3 高校的约束机制与实验室安全
4 结束语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实验室安全运行的有效保障,随着我国科研投入的增大,实验室规模不断庞大起来,其中蕴含的风险也在增大。急功近利的管理模式必须被扭转,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一定要确立“以人为本”的意识,将人才培养放在教育的核心位置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实验室安全工作。
参考文献
[1] 牛焕双,吉琳.化学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对策[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8):291-294.
[2] 束羽,丁寅,徐铮.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强化与提升[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4):215-217.
[3] 刘浴辉,向东,陈少才.从牛津大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看可操作性的重要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181-184.
[4] 俞丹亚,樊冰,姜周曙.澳大利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考察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1):212-215.
[5] 杨佩青,陈敬德,温光浩.高校科研实验室安全管理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94-196.
[6] 魏芙蓉,于新恒.中国社会管理创新面临的瓶颈及解决的路径[J].理论与改革,2013,(1):16-19.
[7] 汪宁,王忠华.浅谈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以人为本”[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2(3):429-432.
[8] 陈震,张昌军,曹晓群.有机化学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3):100-101.
[9] 邵凯隽,孟军,王世.实验室安全管理常效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3):235-240.
[10] 罗一帆,汤又文,孙峰.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147-149.
[11] 张文俊.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1):282-285.
陈震1 刘桂菊2 1.泰山医学院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2.泰山学院旅游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