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5G、物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智能技术群形成“核聚变”效应,推动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能,进而带动了“智能+”时代的到来[1]。所谓“智能+”,就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基础上,深刻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特点,促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推动各行各业从数字化、网络化迈向智能化,探索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应用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智能经济发展新形态[1]。
教研室是高校教学管理系统的基层单位,是集教学、教研和管理为一体的机构。教研室建设质量直接影响高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对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的长远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近年来,民办高校在管理上具有相对独立性、自主性和灵活性,其教研室建设对学校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民办高校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等新技术的运用,为民办高校教研室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重塑教研室功能,对打造全方位、多面向的教育资源协同机制,全面提升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确保民办高校高质量稳步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特点
2 “智能+”时代虚拟教研室的内涵与特点
3 “智能+”时代民办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的必要性
4 “智能+”时代民办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思路
5 结语
虚拟教研室是“智能+”时代教研室的新形态,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汇集各类优质资源,跨时空甚至跨领域支撑更精、更专的教研合作。民办高校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统筹规划。通过虚拟教研室建设,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弥补专任教师总数偏少、高级职称教师偏少、中青年骨干教师偏少等短板,对民办高校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已有部分民办高校成功入选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院校,这无疑为相关院校专业建设、高素质教师培养、创新型人才体系建设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智能+”时代,民办高校虚拟教研室建设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程,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信息化建设方案、激发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订相关政策等加以保障和推进。
参考文献
[1] 刘九如.拥抱“智能+”时代[J].中国信息化,2019(4):3-5.
[2] 关成华,陈超凡,安欣.智能时代的教育创新趋势与未来教育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期刊,2021(7):13-21.
[3] 张燕,张萌.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虚拟教研室的建设研究:以“影视艺术中的思政元素研究虚拟教研室”为例[J].电影文学,2022(15):18-23.
[4] 刘晓海,刘诚洁.虚拟教研室在研究生思政课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理论观察,2021(12):154-157.
李会宁 厦门工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