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部分的内容,是初中阶段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典型代表,这一反应旨在探究氢氧化钠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原理,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但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探究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和探究方法,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忽略此部分的实验教学,只是结合习题加以讲解。这与之前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化学学习方法相违背,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接受二者反应的事实[1]。题目中常见的验证方法是在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对比观察塑料瓶变瘪的不同程度,利用压强的变化将不明显的反应现象可视化,以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方面,压强的变化分析本身就属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难充分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本实验是通过定性观察的方式得出结论的,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所以在后期复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遗忘或者混淆。那么如何利用简便的装置同时定量和定性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确实存在呢?
二、设计思路
三、实验过程及现象
四、改进后的优点
五、思考
六、结语
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已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是实验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方法的创新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基于化学视角的问题解决能力、质疑与批判能力,助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王丽,张瑜.构建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思维模型: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2):55-57.
[2] 李周平.亚铁离子氧化性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9):99-101.
张奕辰 米亚沙尔•艾尔肯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