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高教 普教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实验室建设  
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溶液反应的改进实验研究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4-4-30 17:27:57
  [导读]教学中验证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本身无明显反应现象,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师要努力将现象可视化。将压强变化和反应产物验证结合起来,可以观察到倒吸入塑料瓶中的溶液量存在明显差别,并且第一次无沉淀产生,第二次产生了沉淀,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证明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化学反应。

  一、问题的提出

  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单元《酸和碱》中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部分的内容,是初中阶段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典型代表,这一反应旨在探究氢氧化钠久置于空气中变质的原理,属于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但人教版教材的实验探究中并没有给出相应的实验装置和探究方法,因此很多教师往往忽略此部分的实验教学,只是结合习题加以讲解。这与之前学习中让学生通过明显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化学学习方法相违背,所以学生很难真正接受二者反应的事实[1]。题目中常见的验证方法是在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水和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对比观察塑料瓶变瘪的不同程度,利用压强的变化将不明显的反应现象可视化,以此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一方面,压强的变化分析本身就属于学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很难充分理解掌握;另一方面,本实验是通过定性观察的方式得出结论的,学生的印象不够深刻,所以在后期复习过程中经常出现遗忘或者混淆。那么如何利用简便的装置同时定量和定性验证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确实存在呢?

  二、设计思路

  三、实验过程及现象

  四、改进后的优点

  五、思考

  六、结语

  在深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已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是实验教学优化的重要途径。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实验方法的创新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化学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而且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基于化学视角的问题解决能力、质疑与批判能力,助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的落地。

  参考文献

  [1] 王丽,张瑜.构建无明显现象反应的可视化思维模型:以“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3(2):55-57.

  [2] 李周平.亚铁离子氧化性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中英文),2022,43(19):99-101.

张奕辰 米亚沙尔•艾尔肯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实验学校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