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高教 普教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实验室建设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西部高校工程训练体系建设探究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3-11-22 10:15:54
  [导读]针对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依据西部高校的特点,通过强化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构建“四位一体”的工程实训综合体系、创建多维度学习新模式、建立全过程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措施,将教与学统一起来。通过完善课程思政教育、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强化学生竞赛环节、完善教学评价模式,不断加强学生工程素质教育,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了工程实训中心的综合实力,可为其他西部高校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提供参考。

  随着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变,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逐步与国际标准接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程教育体系。特别是自2016年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以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工科教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强[1-2],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已成为当前工程训练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3]。为此,教育部先后开展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4]、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5]、工程教育专业认证[6]等工作,不断深化新时代工程教育教学模式改革[7],以期不断加强本科生工程素质教育,培养多元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8]。

  对于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工程实训中心建设要在不断深入理解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地方特色,探索人才培养改革方法,制订适合自身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工科教育体系,促进传统工科专业变革[9]。在此方面,诸多高校已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李双寿等[10]提出了围绕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构建“三创融合”的工程训练体系理念;朱民[11]提出了打造适合本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方案,探索了地方院校建设校内工程实践平台的路径;王章豹等[12]研究了工程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内涵,探讨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文化教育。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探究了高校工程实训中心建设的途径,为地方高校工程实训中心建设提供了指导。而作为西部高校,学校仍存在工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现代工业加工技术匮乏、教学体系有待完善等诸多问题,需要转变思想,推陈出新,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新工科建设为着力点,以问题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训中心基础建设,探索系统能力培养模式变革。

  1 工程实训中心的定位与现状

  2 面向系统能力培养的工程训练模式变革

  3 实践效果

  4 结语

  西部高校工程实训中心在建设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在规模和先进性上持续发力,但在结构性调整和布局优化上仍有所突破,着力打造具有西部高校特色的工程实训中心。多年的实践表明,只有做好体系建设、发挥专业特点,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深化系统能力培养,才能够真正体现自身的优势。

  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工程实践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工程实训中心不断探索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后续建设中仍将深入研究新工科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内涵,结合自身特点,对传统的金工实训进行改造,适当引入新的产业技术。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不断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参考文献

  [1] 高宁,张梦.对“课程思政”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课程论”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8(10):59-63.

  [2] 周萌,曹政才,吴启迪.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五位一体”的机器人技术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66-70.

  [3] 周世杰,李玉柏,李平,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互联网+”复合型精英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5):11-16.

  [4] 郄海霞,廖丽心,王世斌.国外典型高校产学合作教育模式比较分析:兼论对我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的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5):94-102.

  [5] 刘剑平,尹向东.“新工科”跨界融合研究:必要性、困境及发展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2):88-93.

  [6] 邓淼磊.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研究:评《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2):2.

  [7] 冯慧娟,苗青,苗双,等.面向新工科的智能机器人教学模式改革[J].控制工程,2020(10):1700-1704.

  [8] 林廷艺.新工科背景下工程训练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J].科教导刊-电子版(上旬),2019 (4):45-56.

  [9] 赵立莹,陈佳莹.“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认证中美比较研究[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30(1):81-84.

  [10] 李双寿,李乐飞,孙宏斌,等. “三位一体,三创融合”的高校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构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7(2):111-116.

  [11] 朱民.新工科要求下的地方本科高校工程训练建设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266(10):152-155.

  [12] 王章豹,朱华炳.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工程文化教育的内涵,意义和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20(8):14-18.

  [13] 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14] 张晶,王金行.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系构建研究:兼析《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J].教育评论,2020(10):16-22.

  [15] 何宏莲,魏名萱. “课程思政”推行中的若干问题及建设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0):1-3.

  [16] 顾佩华.新工科与新范式:实践探索和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4):1-19.

韦海成1 塔娜2 王睿鹏1 李静1

1. 北方民族大学基础实验教学与工程实训中心

2. 北方民族大学电信学院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