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日渐深入,推动教育数字化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新趋势。2022年是我国教育数字化转型加速实施之年,《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升级,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改进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评价方式,构建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新模式[1]。我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在线教育群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3年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网民用网环境持续改善,物联网终端增长推动“万物互联”,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增长到3.77亿[2]。与此同时,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于2022年3月28日正式上线,平台秉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的信息化发展理念,不断丰富内容、拓展领域、升级迭代,截至2023年6月,累计浏览量达260亿次,访客量超19.2亿人次[3]。
教育数字化转型不仅探索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更将技术作为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CoSN)自2019年起每年发布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挑战及技术应用报告,旨在促进教育工作者和学校领导者了解未来基础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创新与实践,营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氛围。这是继《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之后持续推出的国际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参考报告。
2023年发布的《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技术驱动》(简称《报告》)重点介绍了未来对基础教育创新具有重大意义的三大技术,分别是人工智能、畅通无阻的宽带连接、丰富的数字生态系统[4]。本文通过对此进行逐一介绍,进一步探讨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的环境因素及路径。
一、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教育
二、畅通无阻的宽带连接
三、丰富的数字生态系统
四、对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观点和思考
五、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畅通无阻的宽带连接、丰富的数字生态系统为基础教育创新和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同时推动着新的学习空间、学习生态向着更为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创新要着眼于未来,因此需要构建“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所需的条件,加强学校系统、学校与学区、相关企业之间建立更好的沟通机制,为教育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促进教育更加包容、灵活、开放,也更加公平。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2022-02-08.
[2]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3-03-02).https://www.cnnic.cn/n4/2023/0303/c88-10757.html.
[3] 吴月.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访客量超过19.2亿人次[N].人民日报,2023-06-24(001).
[4] CoSN. Driving K-12 Innovation 2023 TECH ENABLERs[EB/OL].[2023-04-10].https://www.cosn.org/wp-content/uploads/2023/02/CoSN-Tech-Enablers-2023-2.pdf.
[5] The WhiteHouse. Blueprint for an AI Bill of Rights[EB/OL].[2023-04-10]https://www.whitehouse.gov/ostp/ai-bill-of-rights/.
[6] 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Education, Youth, Sport and Culture, Ethical guidelines on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 and data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educators, Publications Office of the European Union[EB/OL].[2023-05-09].https://data.europa.eu/doi/10.2766/153756.
[7] Zippia. "How Many People Use The Internet? 35 Facts About Internet Usage In America And The World" Zippia.com[EB/OL].[2023-01-12].https://www.zippia.com/advice/how-many-people-use-the-internet/.
张春华1 李国云2 吴莎莎1 1.北京开放大学 2.希沃智能教育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