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高教 普教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实验室建设  
基于概念的便携式外圆车刀角度认知与测量仪应用与探索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2-11-20 11:13:30
  [导读]面向涵盖切削原理知识内容的课程,基于创新提出“完全体现概念本身的原始定义,直观表达”的设计思想,研制了用于课堂与实验教学的便携式外圆车刀角度认知与测量仪。教学实践证明,该测量仪在课程实验中的应用,在课时紧缩的条件下,对重难点知识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了“加深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工程实际仪器设备操作方法”的实验目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工业工程、工业设计、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课程[1-2]。在不同学校课程名称略有不同,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机械制造基础等。其中“切削用量”“切削层参数”“刀具结构及刀具几何参数”这些知识点是该课程最基础的知识,是被公认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课程内容[3-5]。这部分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课程其他内容的学习质量。

  外圆车刀角度认知与测量示教仪应用于课程实验中,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针对学时压缩,需要进一步提高课程的重难点学习效率;二是选用工程实际使用的测量仪器, 刀具角度测量仪目前大多企业已不再使用,必须更换测量仪器以达到实验目的;三是动态展示角度测量过程及其坐标系,万能角度尺不能直观展示刀具角度坐标系和角度的形成过程,起不到加深概念理解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设计一种便携式外圆车刀角度认知与测量仪(简称测量仪),用于课堂教学和实验过程,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1 测量仪的设计思路

  2 测量仪的应用

  3 实际教学成果与创新

  4 结语

  本文通过测量仪的研制和教学实践,对于难点知识,以概念的原始定义进行设计,使其能够直观表达、操作简单,遵循通过感性认识来进一步加深理解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了实验环节对课堂教学的辅助作用,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根据目前工程实际中广泛应用的仪器设备,与时俱进地选择和设计实验仪器,增强学生的工程概念。测量仪的整体结构设计,在满足学生实验操作的基础上,尽量做到结构紧凑、重量轻、便于携带、移动和管理。该测量仪将课堂授课和课程实验结合在一起,实现理论与实践并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 张世昌,李旦,张冠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2] 尹明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 吴春亚,郭闯强,高胜东,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青年教师工程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研究[C]//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证研究(二),2019.

  [4] 王娜君,王杰,李旦,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1(10):51-52.

  [5] 李峰,吴波,曹建树,等.基于真实工程环境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8):334-336,381.

  [6] 裴宏杰,沈春根,樊曙天,等.基于切削过程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实验[J].实验科学与技术,2020,18(4):58-64.

  [7] 魏效玲,范志红,尉鹤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92-94.

  [8] 赵国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创新型教学方法与模式探讨[J].高教学刊,2021,7(22):47-50.

  [9] 林权,陈丽军,刘其南,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探索[J].轻工科技,2021,37(11):174-176.

  [10] 毛艳,李慧玲,李晓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9):335,368.

  [11] 牛秋林,欧子艳,唐思文,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4):59-61.

高斌1 王颖1* 苗志怀2 王娜君1

1.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2.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实验与创新实践教育中心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