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以来,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为抓手,促进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1-3]。截至2021年9月,全国共有728门(2017年度认定105门、2018年度认定296门、2019年度认定327门)课程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正逐渐形成[4]。自2017年建设之初,教育部就要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以产生“显著示范的实验教学效果”为主要目标,并提出参与认定的课程原则上应经过不少于两个周期的实际教学应用[5]。
从实际情况来看,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长期存在且较为突出。调查显示,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阶段,年使用在600学时以上的虚拟仿真实验室仅占27%[6],部分虚拟仿真实验室甚至成为“僵尸型”实验室或“门面工程”,在教学中的利用率并不高[7];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阶段,部分高校只是为参与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认定而组织建设,对课程的后续应用情况及教学效果关注不足。
制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用的首要因素是课程质量[8]。目前仍缺少能够满足学校教学需求的综合性、高质量、特色鲜明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这使得课程应用“先天不足”。此外,课程应用还受到技术、人员、经费、机制等因素的制约[9-10]。在客观条件短期内难以大幅改善的情况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解决课程应用困境:一是从“建设端”着手,进一步完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和规范,为构建更加科学、全面、高质量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提供指导[11];二是从“评价端”着手,充分发挥评价的“指挥棒”作用,鼓励学校建立课程应用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师生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开展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加强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环境建设。
目前已经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用评价的学校较少,且手段比较初级和单一[12]。例如,有的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师生座谈会和随机访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满意度,调查问题主要是“虚拟仿真实验对学习是否有帮助”“是否提高了学习兴趣”等较为主观和浅层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订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简称指标体系),为学校更加客观全面地评价课程应用情况提供参考。
1 指标体系的研究
2 指标体系的应用
3 结语
构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支持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应用评价,是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特点,从应用范围、应用效果和保障条件三个维度构建了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明确了各项指标的具体含义、权重和评价方式。评价指标的确定源自高校实践经验,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创新。如在试用过程中,有课程负责人提出该指标体系采用绝对数值进行评价,易受到课程属性的影响。“外校应用情况”“社会服务情况”及“社会影响力”等指标的分数与课程本身的属性具有较强关联,专业性越强的课程,课程辐射面就越小,不易获得较高评分。因此,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和专业特色,参考该指标体系,进一步制订“校本化”评价方案,从而更好达成“以评促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 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教高厅〔2017〕4号)[Z].2017.
[2] 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函〔2018〕5号)[Z].2018.
[3] 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Z].2019.
[4] 张敏,刘俊波.对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1):10-13.
[5]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2019年度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9〕33号)[Z].2019.
[6] 狄海廷,董喜斌,李耀翔,等.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5):236-238,242.
[7] 王慧,白红英,马丽.高校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设与改革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7):216-218.
[8] 常亮,刘慧君,孙学军,等.高校组织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思考:以河北大学为例[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12):29-32.
[9] 罗昊,张晓东.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共享模式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0):232-236.
[10] 胡今鸿,李鸿飞,黄涛.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探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2):140-144,201.
[11] 本书编写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建设指南(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12] 张敏,文福安,刘俊波,等.虚拟仿真实验的设计与教学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13] 张敏,文福安,刘俊波.高质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内涵和特征[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3):1-4.
[14] 熊宏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助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融合改革与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7(5):1-4,16.
[15] 王玲玲,富立,王秋生.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系统设计与应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9):241-245.
[16] 王晓佳.高校课程评价问题与对策研究[J].北京教育(高教),2015(3):62-64.
[17] 张慎霞.课程教学效果评价还是教师教学水平评价:对改革和完善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1,21(3):61-63.
张敏1 周勇义2 刘金库3 王思源1 文福安4
1.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中央电化教育馆)
2.北京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部
3.华东理工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教务处
4.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