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内容和新课程标准分析
离子键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人教版教材将其内容安排在高中《化学(必修2)》的第一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的第三节《化学键》[1]中。《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要求学生认识到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结合“NaCl的形成过程”这一典型实例认识离子键的形成,建立化学键的概念[2]。
2.学情分析
⑴认知基础
经过义务教育阶段及高中《化学(必修2)》有关元素周期表及周期律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第一,了解构成物质的微粒包括分子(H2,Cl2,O2等)、原子(Fe,Cu,C等)、离子(NaCl,KNO3,NaOH等);
第二,了解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第三,知道元素的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第四,能从分子、原子的角度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排)。
⑵障碍分析
学生虽然具备了元素周期表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等知识,了解了探究元素周期律的方法(这些是认识物质结构必备的基础性知识),但在从微观角度认识离子化合物结构方面还是空白,加上离子键又是一个抽象概念,这都给本节课的学习造成了一定困难。
3.教学与评价目标
(1)教学目标
第一,观察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现象,认识物质变化过程中有“破”有“立”,且常常伴随能量的变化。第二,观察NaCl晶体模型,画出Na,Cl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猜测Na,Cl结合成NaCl的原因,建立离子键的概念认知。第三,观察CaF2,CsCl晶体模型,进一步深化离子键的概念认知,结合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和性质,构建离子键的概念模型。第四,开展离子化合物导电实验探究,感受离子键的真实存在,理解离子键是离子之间很强烈的相互作用。
⑵评价目标
第一,通过对钠和氯气反应实验探究,诊断学生对微粒的认知水平,初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认知体系。第二,认识微粒的构成过程和本质原因,诊断并发展学生对离子键本质的认识,进一步建立宏观、微观和符号认知体系。第三,从元素视角、微粒视角、符号视角构建离子键概念模型,进一步形成“位、构、性”的认知模型。
二、教学过程节选
三、教学反思
本课从钠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入手,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入手,回忆从分子、原子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分子破裂、原子重排),但对于究竟怎样重排、为何有这样的重排趋势,教师要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离子化合物的导电性实验探究,学生切实体会到了离子键虽然看不到、摸不着,但却真实存在;通过分析离子化合物熔点高的原因,体现了离子键是离子之间很强烈的、真实存在的相互作用。一系列的真实感受刺激了学生的知识感官,使其不断完善对离子键的认知,并真正理解了离子键的本质,从而实现了教学难点的突破。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对标新课程标准,改变习惯,转变观念,改革课堂,传授知识,传播文化,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课堂中来,发展自己,获得成长,让学科核心素养牢牢扎根于课堂肥沃的土壤之中。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21-24.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8.
张运飞 陕西省西安市第七十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