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高教 普教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实验室建设  
氨气的制取及性质检验一体化实验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1-5-8 16:06:52
  [导读]通过一体化实验设计将氨气的制取、氨气的性质检验融合为一个综合实验,有利于学生对氨气进行综合分析,并逐步形成研究物质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实验操作简单,绿色环保,适宜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

  一、实验背景及问题提出

  氨气的制备及性质检验实验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五单元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必做实验[1],采用现行新课程标准教材所述的方法进行实验存在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需要事先收集好若干瓶氨气待用,准备时间较长,为开展实验增添了阻力。二是喷泉实验效果有时不理想。由于氨气易扩散,在制取和收集时,操作稍有不当就会有氨气泄漏,造成环境污染,且使用时容易使得喷泉效果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经典实验方法对氨气和收集氨气的装置的干燥程度要求高,稍有水分就易导致实验失败。三是氨气的制备实验和性质检验实验大多需要分开进行。基于以上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体化实验装置[2-4]。

  二、实验用品

  三、实验操作

  四、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实验改进后有以下几种优点。

  (1)实验的独特设计是将圆底烧瓶的胶塞掏成半空以盛放一定量的氢氧化钠,用于制备氨气。

  (2)实验装置实现了将氨气的制备收集检验及性质一体化,氨气制备采用浓氨水与NaOH固体制备,利用氢氧化钠溶解放热,促使一水合氨分解正向移动,源源不断地产生氨气,不需要加热就可以生成氨气,简单易操作。氨气收集满后,通过注射器针头向圆底烧瓶内注入少量氯化氢气体,立即产生白烟。实验设计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3)此设计的所有实验都在同一密闭装置中进行,可以减少氨气在制备、检验、装置转换过程中的泄漏,现象明显,绿色安全。实验所需仪器少,操作简单,所需实验药品少,原料节省。

  (4)实验的气密性检验也是一大亮点,不受环境和仪器的限制,原有气密性检查方式采用手捂或热毛巾捂,此实验用的圆底烧瓶体积大,不宜使用上述方法。

  (5)实验设计现象明显,课堂耗时较短,又尽可能地避免氨气排入空气,环保无污染,非常适合学生分组实验。此外,也让学生学习了另一种快速便捷的制备氨气的方法,无须事先准备氨气,内容新颖,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必修2)[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 王晓瑜,冉鸣.氨气喷泉实验的一体化设计[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8,39(19):52-53.

  [3] 徐兰芳.氨气喷泉实验的改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8):53.

  [4] 顾春燕.“喷泉”实验教学功能的挖掘[J].化学教与学,2017(1):11-14.

康泽伟 崔晓曼 天津市静海区静海县第四中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