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背景
经济管理领域的研究问题存在不可逆、不可重复等特点,并且很多经济社会事件是抽象的,不像工科的实验有具体的可触摸、可操作的实物对象,从而可以用器具性的实体对事物原理进行演示、验证、重现。因此对于经济管理(简称经管)类的学生,寻求一种可操作的、能对社会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是教学中凸显的问题,建设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是解决方案[1]。
人工社会是一门新型的交叉学科,人工社会以计算机科学、模拟仿真、多智能体系统、人工智能等作为技术基础,以系统科学、复杂科学作为理论指导,完成对社会事件的模拟仿真分析。通过观察人工社会,发现社会规律,进而解释人类社会的现象。人工社会的方法已经应用在生态发展、组织演变、舆情传播等各类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中。
本文介绍了基于人工社会进行建模虚拟仿真的实验项目。该项目获评为2020年首届经管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省级项目,即为湖北省虚拟仿真一流课程(“金课”),同时也被推荐参评国家级。项目采用人工社会的方法分析典型的社会事件,使其可逆、可重现,运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控制,实现用软件模拟仿真人类社会,从而探求人类社会的规律。项目体现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原则,以实践应用驱动教学[2]。
2 系统模块设计
3 模块举例
4 结语
“人工社会建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创新点为:在经济管理实验中实现对现实事件的虚拟化,将不可逆的现实事件在实验环境下可重复操作,采用游戏化的方式增强实验的趣味性,通过多重实验环节设置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实践性。这些特色都是在现实的社会中所无法达到的,在仿真实验环境下才得以实现。
在“人工社会建模虚拟仿真实验项目”中,通过社会事件的仿真模拟,一方面使学生对社会事件的产生发展以及后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在“仿真社会舆情控制”的实验中,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社会舆情公众事件的演化,掌握如何控制舆情导向、调整演化方向。在仿真实验中,学生从以往现实中只是社会事件的被动参与者、旁观者,变成了仿真人工社会中的主动的控制者、管理者,从而对社会事件的责任感提升。另一方面,在人工社会的模拟仿真中,学生通过软件的使用,对模型进行构建、调整,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获得各种各样的模型(有些可能是以前常规实验下所无法获得的模型),在此过程中,巩固了建模的知识,提升了建模能力,在各类新奇的模型中,也会激发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引发创造动力。
在本实验项目中,明确统一实验教学理念,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和促进了学生的创造力产生。作为省级“金课”,本项目也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在此仅作为抛砖引玉,为实验教学项目建设提供借鉴参考。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2017-2020年开展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707/t20170721_309819.html.
[2] 教育部关于开展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工作的通知[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945/s7946/201806/t20180607_338713.html.
[3]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EB/OL].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10/t20181017_351887.html.
[4] 周鑫燚,唐瓷,冯鸿.金课“两性一度”特征的学理分析与实现策略[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6):13-20.
鄢丹 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