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证据推理是中学化学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其课程目标包括:初步学会收集证据,基于证据进行分析推理,证实或证伪假设,能解释证据与结论之间的关系,确定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等内容[1]。
证据推理能力是对科学理论进行归纳和演绎的过程,经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证据评估、解释推断等一系列活动,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的思维过程[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实验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中的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彩。对实验的观察和现象的分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内容,也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和证据推理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在实验现象的教学中发展学生证据推理素养
三、结语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倡导素养为本的化学课堂教学,同时对证据推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化学实验现象的教学中,根据不同实验内容,帮助学生丰富收集证据的渠道,形成认知模型,采用不同的证明方式直接或间接证明,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素养[5]。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 耿元元.基于“证据推理”的化学实验实践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7(7):93-94.
[3] 吴庆生.利用化学模型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J].化学教学,2014(12):42-45.
[4] 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 王春.证据推理视域下的化学实验教学研究:以“碘离子反应的多样性研究”为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20(13):35-37.
韩立新 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