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总435期 总433期 总431期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基于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6-8-18 15:46:30
  [导读]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是应用型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面对大量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参与实践存在的一些制约,南京工程学院依托机械工程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结合数控装备制造行业特点,开拓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在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平台上,探索通过工程项目训练的实施,使学生直接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加工制造和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从而切实锻炼和提高工程能力。

  自中国工程院教育咨询项目组发布《我国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咨询报告》以来,“加强学校的工程训练,提升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一直是我国工科院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014年教育部发布的《中国工程教育质量报告(2013年度)》显示,用人单位认为我国工科毕业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仍需要增强。产学研合作教育,作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1],在国外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衍生出了美国斯坦福大学以科研项目为中介的“产学研培养”模式、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以生产实习为中介的“教学工厂”模式、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中介的“现场工程师”模式等[2-5]。借鉴世界先进国家高等工程教育的经验,2010年我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本着“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旨在通过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联合培养工程师后备人才。

  我校一直以来都很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利用校办科技产业构建了校内产学研联合体,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创造了良好条件[6]。2010年我校获批为“卓越计划”首批实施高校,学校进一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开拓产学研合作的新领域。本文结合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通过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为卓越工程人才工程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探索。

  1 卓越计划实施中工程能力培养面临的困难

  2 产学研合作共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

  3 工程训练项目的设计、实施与评估

  4 结束语

  现阶段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大多数企业无法接纳大量学生到企业进行深度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因此需要拓展多种渠道,在以校外实习基地为辅的基础上,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加大校内工业化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使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工程师后备人才工程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了部分企业化的工程教育基地的任务,从而为解决当前大量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有效实习的难题,提供了一条可行途径。

  当然校内工程训练中心不能代替所有的企业实习环境,像有些大型石油、化工企业很难在校内复制,另外真实企业实习环境对企业文化、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作用也是校内工程训练中心难以企及的。因此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还需要结合学科、专业和行业特点,依托各高校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 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教研究,2000(6):15-17.

  [2] 谢开勇.国外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1):119-122.

  [3] 刘娟.国外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模式及策略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28):84-89.

  [4] 李庆丰,薛素铎,蒋毅坚.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模式选择[J]. 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70-72.

  [5] 李琳,陈京京,王杰.面向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产学研深度合作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66-70.

  [6] 左健民,郑锋.产学研相结合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开拓新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2(8):53-54.

  [7] 李蓓,姚庆,管图华.工程训练中心平台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中的作用探析[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167-170.

  [8] 徐新成,朱建军,赵春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工程训练教学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223-227.

  [9] 李晓春,曲晓海,杨洋.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1):229-232.

  [10] 于兆勤,吴福根,郭钟宁.基于项目驱动的现代工程训练方法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8):131-133.

  [11] 杨斌,王振玉. 基于产品的工程训练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11):189-192.

  [12] 楼建明,傅越千,鲍淑娣.基于“产学合作、项目驱动”模式的校内工程训练中心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1):123-126.

  [13] 王建伟,许学东,王丰晓.六个转变: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82-85.

  [14] 吴波,隋金玲,刘华.“校企联合、资源共享”的工程训练课程建设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3(5):55-57.

  [15] 周继烈,钱俊,唐洁.大工程背景下高校工程训练及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19-121.

  [16] 华中科技大学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心课题组.项目学习的评价-光电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程训练体系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6):82-87.

丁文政 郁汉琪 周明虎 汪木兰 南京工程学院工业中心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