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资讯平台
高教 普教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资讯平台  
主动安全 聚力人才——“新华三杯”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深度报道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0-9-25 16:52:12
  [导读]2020年9月17日,2020年“新华三杯”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颁奖仪式在合肥举行。

  [本刊讯](采编 苗渲明)2020年9月17日,2020年“新华三杯”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颁奖仪式在合肥举行。此次大赛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网络空间安全人才教育论坛、中国网络空间新兴技术安全创新论坛、中国中文信息学会测评工作委员会的指导下,由鹏城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紫光股份旗下新华三集团共同举办,旨在促进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培养,让更多的专业化网络安全人才为信息化建设保驾护航。

  随着信息化大潮奔涌向前,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不断深入教育场景,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技术”始终是把双刃剑。剑锋另一端指向网络安全,在技术快速更迭、人才激烈竞争的背景下,网络安全形势变得日益复杂和严峻。作为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与保障,保障网络安全不断被提上议事日程,而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对大赛的相关代表进行了采访,包括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俞能海,新华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中国区产品拓展部总经理刘云峰,以及获奖学校教师代表。


2020年“新华三杯”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决赛现场

  主动安全 网络出击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高校逐渐将大量科研成果及重要知识产权转向数字化。关键数据大量进入数字空间,意味着对高校的网络安全管理提出了更大挑战。加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催化作用,高校必须面对的一项重要议题便是网络安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问题。基于此,“新华三杯”高校网络安全竞技大赛可谓一种主动出击的顺势而为。

  据刘云峰介绍,与以往比赛不同,本次大赛是国内首个面向高校信息中心教师的网络安全竞赛;同时,大赛采用的是国内最先进的技术,即由网络空间安全专家方滨兴院士提出的分布式靶场,同时又结合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鹏城实验室的先进技术和网络环境。在此之前,国内还没有这种架构下的网络综合大赛。其特点是靶场的数据和平台不在本地,而可能在几千公里之外。因此也可以说,本次大赛是将各高校队伍置于真实还原的网络安全环境中,面对各种真实攻击进行比赛。


新华三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中国区产品拓展部总经理刘云峰

  而站在高校的角度看,本次大赛具有很好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也让高校教师受益匪浅。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俞能海分享了两点体会。

  第一,新华三选择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让各高校信息中心教师深入参与,这恰恰是以往很多比赛都没想到的。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舆论阵地,其中包含价值导向问题,而年轻教师是思想活跃、前卫的群体,在保证校园环境的安全,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稳定方面,年轻教师能发挥极大的影响,因此大赛主办方在这点上视角独到。

  第二,目前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口依然很大。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量是140万,但目前,全国有11所一流的网络安全学院,其他拥有网络安全相关专业的高校大概还有四五十所,虽然都在建,但仍与国家的需求量相差甚远。此外,人才培养如果仅仅依托高校,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现在走向一线的网络安全维护人员在工作中依然面临各种困难。这时候就应该发动企业。从这方面讲,新华三很好地展现了其社会担当和社会责任感。企业实实在在地参与到人才培养中来,并且旨在让培养出的人才真刀真枪地走向一线,这使得本次大赛具有非常好的示范作用。它不仅是对网络安全的普及,实际上也是告诉广大民众一些针对网络攻击的切实解决办法。


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院长俞能海

  人才培养 双管齐下

  总结来看,本次大赛的初衷主要有两个,其一是让高校对网络安全管理形成观照,深度思考,加大力度;其二便落在人才培养的问题上。而笔者认为,人才培养又涉及两个维度。

  其一是技术培养维度。

  刘云峰介绍,一方面,从全国来看,基于很多高校教师的反馈,教育行业目前在信息安全方面,无论是舆情还是其他方面,都遇到了很大的挑战,这主要是因为教育行业相比其他行业有其特殊之处。如果说其他行业是单向垂直的领域,那么教育行业更像是一个十字路口,所以它受到的影响范围是不同的。但另一方面,相比其他行业而言,目前高校网络中心、信息中心的教师总体上的网络维护技能水平普遍很高,他们在日常工作中运营和管理的网络面积和空间非常大,既要负责校内的网络空间,又要负责学校互联网安全,这就在客观上提升了整个高校教师群体的信息化能力,也为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在人才类型方面,俞能海指出,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可能满足社会方方面面的需求,人才培养应当细分。目前,高校培养的更多是研究型的人才,其次是研发人才,但他认为社会更需要一些从事网络安全服务、维护的应用人才,在这方面,国家还应加大力度。俞能海说: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下一步可能要把工作进一步下沉,让11个一流网络安全信息学院担起责任,不仅把自己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好,还要让其所在地或者所在行业“纵横交错”起来,把相关的包括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也带动起来,让全社会不同层次的高校都能把人才培养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其二是价值观培养维度。

  众所周知,网络安全技术人才一方面掌握着前沿的技术手段,可以对国家的网络安全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他们的价值导向也可能影响国家的安全。试想,一个掌握着高端技术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很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致命的影响。目前,国家提出学校教育要“铸魂育人”,思政课程要向课程思政转变。高校作为重要的教育阵地、舆论阵地,在人才的价值观培养方面,在教育和指导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方面义不容辞。

  对此,俞能海明确回应:在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中,摆在第一位的便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其次才是怎么培养的问题。所以在高校课程的顶层设计中,特别注重“为谁培养人”这个问题。教材建设实际上是育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求高校在做具体内容规划的时候,一定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民族自信心教育自然地融入课程里;在评选精品课程,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时,也特别注意这个问题。例如,讲密码学、讲算法的时候,一定要把祖冲之算法集(ZUC算法)作为重点内容来讲。教育部高等学校网络空间安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要求必须使用中国算法;写教材的时候,也要求尽量体现中国人自己的成果。早些年的时候,有的人会觉得所有的书和教材都是外国的好,但现在,教育部遴选精品课程的时候,首先看的就是这个课程用的是什么教材。对于教材来说,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从现有的材料看,国内的教材,特别是有的学校自己写的教材就很好,有的教师40年来写了6版教材,毫无疑问是值得打最高分的,就是因为教材内容非常好。

  对此,获奖教师代表也纷纷表示认同。厦门大学的余钰炜老师认为人才培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民族认同感的培养,教师应致力于真正让教育理念现代化,在教学中真正建立和健全深层次的民族认同;安阳工学院的李岩老师认为技术方面可以很快上升,但意识的培养却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学校在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中都要从《网络安全法》的学习开始,只有当思想上认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才能深入学习技术;福建江夏学院的李训耀老师认为网络安全最重要的是言传身教,掌握网络安全攻防知识的教师日常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能决定学生未来工作和学习的习惯。

  观照未来 借力提升

  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更需要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高校网络完全管理水平的提升,以及网络安全技术人才的培养有赖于多方发力,本次大赛的重要意义之一,或许就是引发一种“观照”,观察—审视—思考,不仅包含对育人环境的思考,更涉及对育人理念和方式的思考。

  正如俞能海最后所说,每个人只有把自己的成长与国家的命运绑定到一起,才会有真正的未来。育人的政治方向是不是正确,实际上关系到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未来。相信借力这样的大赛,借力新华三这样把社会责任放在心中的企业,网络安全技术人才培养水平定会不断提升。

  据了解,新华三集团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已成为60%“双一流”高校的首选,包括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为全国各地的智慧校园建设安全赋能。在"AI in ALL"智能战略及“数字大脑计划2020”实践指导下,新华三深挖校园网络安全建设痛点,依托主动安全架构打造校园主动安全管控平台,致力于帮助教育行业用户从容应对网络安全威胁,全面推动我国“智慧校园”的建设进程。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