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实验室建设
高教 普教
总459期 总457期 总455期
总453期 总451期 总449期
总447期 总445期 总443期
总441期 总439期 总43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乡村建设齐聚力 大爱援疆智者行
 编务说明 更多>>
 实验室建设  
立体化创新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0-8-31 16:56:34
  [导读]构建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是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努力构建“从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引导科技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创新协同体系,期望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我国高等教育对创新型、实践型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实验教学既是知识传授的手段,也是将理论知识提升到指导实践的过程,更是基本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1-4]。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简称能动专业)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支持和发展的学科,具有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等特点。根据当前国内外实验课程创新教育改革现状及发展趋势,结合专业培养目标,重点兼顾新时期学校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标要求,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坚持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实验室建设为保障、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创新研究训练为引导”的总体指导原则,突出学科特色,侧重专业领域工程实践能力,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努力构建“从实验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到引导科技创新”四位一体的立体化创新协同体系(见图1),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已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并已成为能动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1 创新课程体系建设

  2 创新实验环境建设

  3 师资队伍建设

  4 科技创新活动

  5 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能动专业构建的立体化创新协同体系已形成良性运行机制,并已成为能动专业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创新素质教育的实施提供全方位的支撑和保障,培养的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厚、知识广、视野宽、创新能力强、工程素养深等优势[10-11]。

  参考文献

  [1] 安永磊,高淑贞,刘娜,等.开放性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优化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8):21-27.

  [2] 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3):20-22.

  [3] 王少刚.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71-74.

  [4] 苏飞,束良勇,舒永钢.开放性实验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高教学刊,2015(3):74-75.

  [5] 许家瑞,周勤,陈步云.构建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5):1-4.

  [6] 赵明伟,刘丽俊,王淑良.自动化专业运动控制方向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7):155-159.

  [7] 罗娇艳,杨帆,倪慧玲.科学完整的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4):45-46.

  [8] 黄芳.MOOC模式下高校会计实验教学改革创新[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9,17(1):128-130.

  [9] 姜丽,卫春芳,陈志雄.基于MOOC的三位一体高校实验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34(4):182-184,188.

  [10] 茅乐,岳艳丽,张颖.面向创新人才培养的开放性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5(2):193-195.

  [11] 梁丽.构建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1):217-219.

侴爱辉 郭美荣 冯妍卉 夏德宏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