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出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100页的实验1,将铜片置于具支试管的底部,通过分液漏斗加入2 mL浓硝酸,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倒置于水槽里充满水的集气瓶中,观察实验现象。
按教材中实验描述铜与浓硝酸会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现象明显,但也有缺点和不足,如反应无法控制,直至铜片或硝酸完全反应后才会停止,造成药品的浪费。此外,若要实现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需要将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容易使气体产物逸散而造成污染。
二、实验改进
三、实验改进的意义与价值
1.节约药品 培养节俭思想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通过抽拉铜丝,控制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开始与停止,可以实现“点到为止”,节约药品。
2.现象明显 提升教学效果
改进后实验现象明显,学生可以直观看到二氧化氮红棕色气体的生成,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无色的一氧化氮。再次注入空气时,无色的一氧化氮又变为红棕色的二氧化氮。以上实验现象均可以直观呈现在学生眼前,视觉效果明显,学生印象深刻,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3.减少污染 树立环保意识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环保意识的渗透与融入。改进后的实验,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整个操作都是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几乎没有污染。
4.创新举措 强化学科素养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主要涉及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内容。此实验的创新改进优化了教材原本的实验设计,无疑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具有助推与强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代黎娜,王小庆.铜与浓硝酸反应实验的创新[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10):64-65.
张少文 浙江省海盐县元济高级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