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教育科技
高教 普教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教育科技  
2006—2019年我国泛在学习研究综述——以中国知网文献刊登情况为例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20-7-31 16:38:32
  [导读]科学技术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泛在学习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重点在哪些方面,又处于何种阶段呢?以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到的文献为主要样本基础,从文章数量及分布、研究者的构成及合作关系网、关键词共现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进行综述分析,以了解近年来我国对泛在学习的研究现状。

  一、研究背景介绍

  信息社会中,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学习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从课堂学习到数字化学习,然后转变为移动学习,最终到泛在学习(Ubiquitous Learning, U-Learning)。网络资源的便捷性和广泛访问性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促进了泛在学习的诞生[1]。这种学习方式最早由美国人马克•威瑟(Mark•Weiser)在1998年提出[2]。此后,全世界展开了大范围的对泛在计算、泛在学习的研究。日本开展了“U-Japan”计划,美国提出了“VISION 2020”,欧洲也提出了LEONIE(Learning in Europe: Observatory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volution)项目。在我国,泛在学习的研究也逐步展开。2006年6月,清华大学召开的第十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标志着国内泛在学习研究的正式开始[3]。此后,我国学者展开了对泛在学习的广泛研究。

  然而,目前关于泛在学习并没有统一的定义。LEE B.G等认为泛在学习是数字化学习的演进概念,是一种教育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在无处不在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终端随时随地提供所需的教育环境,不受时间、地点或环境的限制[4]。PENA-AYALA A提出泛在学习结合了普适性计算的功能、移动学习的优势和普通课堂学习的感官能力[5]。泛在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可及性、即时性、互动性、教学活动的适当定位和适应性[6]。在我国,余胜泉教授指出泛在学习就是在无所不在的学习情境空间中,在自然的生活场景中,学习者透过情境感知设备与相关群体或智能知识主体,以自然的方式交互、共享和构建个体认知网络和社会认知网络的过程[7]。王民等认为泛在学习是一种满足知识社会学习需求的新型学习模式,实现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有机结合[8]。郑燕林等人指出泛在学习是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

  Anytime,Anywhere,Any device)学习,从而实现更有效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9]。祝智庭教授等认为泛在学习继承了移动学习的所有优势,被认为是能够真正实现“5A”(Anytime,Anywhere,Anyone,Any device,

  Anything)的理想学习方式;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关注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本身,消除技术给学习造成的壁垒[10]。尽管国内外学者对泛在学习的定义不同,但都认为泛在学习是一种学习者主动进行的“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方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学习环境。

  近年来,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从未停止,我国关于泛在学习的研究处于什么阶段,主要研究了哪些内容?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上可查及的文献为主要样本基础,探讨我国泛在教育的发展阶段及主要研究内容。

  二、研究设计

  三、研究现状

  四、结语

  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对泛在学习的研究多集中在基础理论、学习环境和实践应用上。国家政策或学术活动等对泛在学习的研究热度有一定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泛在学习克服了数字化学习的缺陷或限制,不受环境和地点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按需学习,但也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近年来,我国对泛在学习的研究从基础理论转向了实践,更加注重其在学习过程、学习模式等方面的应用;但研究者结构单一,泛在学习的学习方式没有普及,理想的泛在学习环境没有真正建立。

  第二,泛在学习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必需的,是符合学习者需求的个性化资源,且获取、存储和上传都需要考查资源的质量,然而目前并没有建立统一的资源评价标准。

  第三,泛在学习要求学习者改变自身原有的学习观念和习惯,将注意力从信息技术转移到学习本身,积极主动地进行意义建构,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导者,降低对教师的依赖。

  泛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具有它的优点与困难,到底该如何恰当运用到社会中,还需要各个方面的相关人员继续努力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XIAO J, XU Z, HANSEN P, et al. The design of augmented reality-based learning system applied in U-learning environment[M].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2016:27-36.

  [2] 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3] 解晓婵.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泛在学习国内研究综述[J].数字教育,2016,2(2):23-28.

  [4] LEE B.G, KIM S.J, PARK K.C, et al. Empirical analysis of learning effectiveness in U-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digital textbook[J].KSII Transactions on Internet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2(6):869-885.

  [5] PENA-AYALA A, CARDENAS-ROBLEDO LA. A cybernetic method to regulate learning through learning strategies: a proactive and reactive mechanism applied in U-Learning settings[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9(9):196-209.

  [6] HUANG Y M, LIN P H. Evaluating students'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flow experience with tablet PCs based on AR and tangible technology in U-learning[J].Library Hi-Tech,2017(35):602-614.

  [7] 余胜泉.从知识传递到认知建构、再到情境认知:三代移动学习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电化教育,2007(6):7-18.

  [8] 王民,顾小清,王觅.面向终身学习的U-Learning框架:城域的终身学习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0(9):30-35.

  [9] 姚玉红.基于云服务的大学英语课程泛在学习调查报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19):110-113.

  [10] 祝智庭,管珏琪.教育变革中的技术力量[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9.

  [11] 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9-144.

  [12] 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69-73.

  [13] 雷要曾,程璐璐,石华.泛在学习理论研究综述[J].远程教育杂志,2010(2):93-98.

  [14] 马武,孙忠军.基于二维码技术的智慧校园泛在学习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19):14-15.

  [15] 史先红,刘雪锋.新媒体对大学生泛在学习的影响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5):12-14.

  [16] 肖军,乔慧,许贞,等.泛在学习环境下基于活动理论的移动MOOC设计及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11):87-94.

  [17] 薛丽敏,曹莉,孔邵颖.远程开放教育面网结合泛在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J].中国远程教育,2019(3):84-91.

  [18] 薛娟娟.泛在学习环境下个人学习空间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17):44-46.

  [19] 路颖晓,戴伟辉.泛在学习环境下的情感智能及仿脑机理[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8(2):39-44.

  [20] 徐刘杰,余胜泉,郭瑞.泛在学习资源进化的动力模型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4):52-58.

孙雪 首都师范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