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
1.研究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教育技术的发展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随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逐步推进以及智能平板电脑的广泛应用,基于平板电脑的触控式智能终端以及软件应用加速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学生有效的自主学习可以提升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习真正发生。在网络环境下,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菜单,学生借助移动终端,自主选择学习材料、学习时间,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
2.核心概念的界定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在学术界目前没有统一的界定。自主学习是一种过程学习,美国著名学者齐默尔曼提出,自主学习是从学习者的认知、动机和行为出发,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保持自主的状态。庞维国教授提出,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是自我激励的,学习内容是自我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我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规划和管理的,且能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笔者认为,自主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自主完成的学习全过程。
(2)学习过程数据
学习过程数据指借助信息技术对学生在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分析。
(3)数据采集
全方位、多角度地收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帮助教师把握每名学生的学习特征。
3.传统教学案例的不足
首先,在名著阅读的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以课堂阅读指导课或课后阅读分享课为主,课堂阅读指导课侧重于教师的读前指导,课后阅读分享课则侧重于学生的读后汇报。两种方式都缺少对于阅读过程的关注,而这才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核心。其次,传统教学的学情分析重在课前,但缺少针对课中有效的学情监控。再次,传统的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课件”加“演示”的灌输式为主,而缺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培养。
二、数据采集与应用辅助教学的总体构想
三、学习过程数据在小学语文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中的应用
四、学习活动过程
五、反思
本教学活动借助网络环境,以名著阅读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效果如下。
1.丰富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表达
本节课是国家课程语文教材中交流平台中的内容。目的是引导学生阅读中国经典名著,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方式,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在移动终端平台上、课堂上又通过个性化的表达,交流阅读的收获,实现了线上线下交互式学习。在分享的过程中,移动终端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可以随时、及时进行线上阅读感受的分享,真正实现了教师、家长、学生共同阅读。微电影的现场录制,彰显了学生全方位的个性化表达,记录学习过程的同时实现多元化评价。课堂上的现场连线,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利用了多种教育资源。
2.借助数据分析 实时掌握学情
(1)尊重个性选择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在研究中,数据采集紧紧围绕学生自主学习的五大维度展开,数据的采集、应用与反馈形式多样,贯穿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凸显,教师借助数据,有效地实现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2)数据分析实现学情的实时监控
教师通过学生不同阅读阶段的反馈,可以将以往无形的阅读过程变得直观、可把控。学生的阅读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生生、师生共读。课堂的数据采集更是突破了传统意义上的局限,将语文课堂学生感性的认识量化,更加直观地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的数据分析,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情、调整教学设计、把握知识难点。
(3)数据采集 提升学习效率
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可以较为全面地针对集体、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量化统计。数据的分析使个体评价更加客观高效。同时,聚焦重难点,提升学习效率,拓宽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
3.学习资源的开发运用
自主学习的核心之一在于学习资源的丰富性、适应性、启发性等。网络学习资源既包含教材教辅类学习的内容,又涵盖相关领域的拓展材料,是一个丰富的学习资源库,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广阔的世界。同时,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与学习特点,教师分层次提供资源包,既有必选资源,又有自选内容,指导学生有效选取;既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又实现了能力素养的拓展;既照顾学生共性特点,又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本次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资源由最初教师的“给”、学生的“选”(了解资源),到学生运用到学习过程中(使用资源),以及自主逐步开发探索所需资源(开发资源),这与他们深入的自主学习密不可分,丰富的学习资源不断启发学生更深层次、更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学生不仅在学习,更是在研究。这种体验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数据分析也为资源的选取与开发提供了更为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4.
[2] 王薏,夏梦禹.学习过程的数据采集与应用:让个性化教学落地生根[J].中小学管理,2016(7):14-15.
[3] 王凯.课堂学生评价的常用工具[J].中小学管理,2004(12):32-34.
刘爽 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