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思维是物理核心素养之一。科学思维是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建构物理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在科学领域的具体运用;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进行检验和修正,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格。
在教学中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首先要唤起学生思考,在他们思考的过程中逐渐了解科学的认知方式,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发展相应的能力并形成相应的品格。因此,创设恰当的情境,引领学生进入思考状态是培育学生科学思维的基础。
本文以初中物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一节为例,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恰当的情境,发展学生科学思维。
一、引入新课
二、探究教学
三、实验应用
四、思考与总结
在课下,学生继续思考,提出问题:放入水中的物体,松手后上升运动的过程中,会一直加速上升吗?
带着这个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课下继续探究,通过实验找到了答案。
实验器材:玻璃水槽(高:50 cm,长40 cm,宽40 cm);装有部分水的带盖小水瓶,(放入水中会上浮);黑白相间的条纹纸(贴在水槽的一侧);手机。
实验过程:先将小水瓶用手按入水底,松手的同时开始打开手机的频闪录像功能,通过手机在相等的时间内记录小瓶经过的位置(如图13所示)。
实验现象:小瓶竖直向上运动,在相等时间内经过的条纹纸的格数先变大,后不变。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发现,物体在上升过程中是先加速再匀速的,也说明物体在上升过程中,所受水的阻力在增大,当浮力=物重+阻力时,物体就匀速上升。
吴立东 北京市第五中学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