狙击手是武警部队反恐作战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狙击训练水平的高低、武器装备的优劣直接决定狙击手作战能力。在现代信息化条件下遂行反恐作战任务,对狙击专业作战、训练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探索狙击专业实验室建设是推进院校教育向实战靠拢、向部队靠拢的有力抓手,符合新形势下军事训练创新大势,是实现狙击专业创新发展,促进狙击人才培养专业化、特色化的重要举措。
1 狙击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意义
2 狙击专业实验室结构功能
3 狙击专业实验室的作用
狙击专业实验室围绕“体系化、多功能、模块化”建设要求,以数据建设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模拟,采取虚拟实践,根据未来作战条件对狙击作战的效能、方式、毁伤效果进行模拟。集“教、学、研、练”多功能为一体,着眼于特种作战要求,有重点地研究狙击作战模式和狙击指挥方式,既可以满足教学训练的功能,又可以对狙击作战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和探索。在重视技能训练和战术创新的基础上还可以对狙击作战武器装备研究进行专业的开发、测试和论证。
在人才培养方面,实现教学与作战融合贴近的教育培训模式。一是实现信息化实践教学,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员具备扎实理论基础,提高专业素养。二是突出实战化教学,利用计算机模拟手段使教学始终贴近战场,使狙击教学充分体现“教为战、学为战”,满足狙击专业不同层次学员培训班次的教学演练需求[3]。
在科研建设方面,实现科研与狙击作战对接的研究模式。一是实现立足于实战开展狙击作战理论研究工作,系统收集国内外狙击作战战例、武器发展最新动态、力量运用新领域等相关信息,及时应用于教学当中。二是实现院校与基层部队狙击作战训练热点、难点问题精准对接,抓住问题搞研究,为部队作战训练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4]。三是实现按照未来反恐作战任务中狙击作战的特点进行实验性研究,着眼未来,准确预测模拟作战环境,发挥其对未来作战的引领和启发作用。
在模拟演练方面,瞄准反恐任务需要,密切关注反恐形势,按照实战化要求实现狙击作战的模拟对抗演练,并能实现演练环境复杂多样、数据反馈真实有效、模拟效果逼真丰富、人机交互性好、虚拟环境沉浸感强,有效增强狙击教学实战性、对抗性、针对性,从而提升狙击手的实战应用能力。
此外,通过网络平台实现与部队对接的服务模式,可以将实验室建设成果快速应用于基层,具有显著的军事应用效益。依托实验室开展的作战理论课题研究、作战实验,也可为上级机关和任务部队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褚为民.加强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的思考[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6):60-62.
[2] 李江涛,刘非平,荣昶.基于模拟的作战实验管理框架[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4.
[3] 张献志,陈火良,高宏杰.战(现)场急救指挥训练实验室建设设想[J].解放军卫勤杂志,2013(6):19-20.
[4] 赵继广,张占月.航天装备作战保障训练实验室建设浅议[J].军队院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17-20.
张浩 国防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