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期刊导读
高教 普教
总429期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装备时空 更多>>
第33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北京教育装备论坛胜利闭幕
 编务说明 更多>>
 期刊导读  
创社15周年纪念专栏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9-2-12 14:07:24

在回顾历史中砥砺奋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创社15周年寄语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自2003年创社以来,已历经15年出版300多期。我们有幸伴随她从诞生创建到成长发展,共克困难与艰辛、分忧困惑与焦虑、同享喜悦与成功。15年来,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领导下,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装备、教育信息技术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教师及广大读者作者、专家学者的扶持呵护下,经过杂志社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我们欣慰地看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众多同类期刊中占有了一席之地,展露了头角,获得了好评,在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领域有了一定的影响。回顾发展历程,有几点体会确实值得深刻铭记。

  一、科学办刊定位 凝炼突出特色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教育部主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的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教育类科技期刊。作为教育期刊,必然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服务。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来,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指导下,党和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而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等战略。党的十八大、十九大进一步提出要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级政府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入,为改善教育教学设备等办学条件、利用现代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创造了良好条件。这就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当然包括对我们杂志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教育事业当然也是为杂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良好契机。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国家指导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提出了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宏伟战略目标和任务。《纲要》特别强调要培养具备优秀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高质量人才。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还离不开相应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也就是离不开现代教育装备。教育装备作为基本的办学条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教育装备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纲要》把“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变成了工作任务。教育现代化离不开教育装备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实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保障。同时强调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整体战略,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教育信息化的实现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涉及教育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也包含教育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当然也包括教学仪器和设备的现代化。

  党和国家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出台,为我们办刊的科学定位和凝炼特色指明了方向。作为以“现代教育装备”命名的教育类科技期刊,就是要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紧密围绕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和改革发展大局,宣传、解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重大措施,促进全国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装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具有重要作用,提高教育装备的科学管理和整体工作水平,营造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同时及时反映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一线教师在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应用中的热点、难点以及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改革思路、教育解决方案和教学成果,及时反映国内外教育装备发展现状水平特别是行业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产品。搭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的研发、生产、销售厂商之间的信息交流沟通平台和桥梁。所以从办刊伊始,我们就确定了“政策导向、学术研究、实务指导、信息交流”的办刊宗旨与发展方向,并不断加以完善和发展。

  15年来,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认真分析了国内的同类期刊,与他们办刊历史长、客观条件好、专业化程度高、编辑队伍强的优势相比,我们的差距是明显的。从15年办刊的实践出发,我们也看到了自身具备一些独有的优势和特点:《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目前是全国唯一一份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的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领域工作的综合性的教育类科技期刊。杂志的主办单位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就决定了杂志“立足高教,兼顾其他各类教育”。杂志的前身是北京市主办的内部期刊,就决定了杂志“立足北京,辐射全国”。杂志是以服务教育装备起步的,就决定了“立足教育装备的建配管用,逐步涉猎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全面应用”的杂志主轴。由此,杂志逐步凝炼出了理论探索与实务指导结合、学术性与应用性并重、普适性与针对性相融、综合性与专业性兼顾的办刊特色。从15年的办刊实践中践行了从2003年第一届杂志社编委会提出的“努力创办具有行业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的一流期刊”的发展目标,到2007年第二届编委会提出的“服务大众、覆盖全方位教育”的发展方针,再到2013年第三届编委会提出的“坚持专业办刊、规范办刊、特色办刊”的发展方向,我们将继续实事求是,总结经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在励精图治中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成为人无我有、人有我强,特色更特、优势更优的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新媒体平台。

  二、面向教学实际 精准服务基层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服务对象,既涵盖高等教育,也涵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既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教学研究机构,也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还包括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的研制、开发、生产、销售的企业。杂志的读者作者群,既包括资深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教育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既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也包括广大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边远农村;既包括“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高职示范校和重点中小学校,也包括普通高等院校 、高职院校和农村中小学。经过多年的努力 ,杂志内容已由重点反映北京地区教育装备状况扩展到全面反映全国教育技术装备发展水平,由集中体现高教内容扩展到全面涉及高教、基教、职教、学前、成教各个领域,由单一围绕技术物资工作扩展到全面辐射国有资产管理、招投标采购、现代技术应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数字图书馆建设、生态校园建设等各个层面,为杂志增强吸引力、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创造了更广泛的空间。我们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一个服务大众而不仅服务小众、服务教育而不仅是服务某类教育、服务所有学校而不仅是服务少数重点学校的,全面服务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覆盖全方位教育的开放平台。

  杂志的选稿用稿,除适时刊登有关政策的解读和理论探索的文章外,我们关注和贴近教育教学实际,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发展中的热点难点、一线管理者和教师在工作、教学中的感悟和实践成果。当《政府采购法》颁布实行,学校教育装备采购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新困惑时,我们及时刊登《高等学校实施<政府采购法>的思考与对策》《推进政府采购工作 依法规范采购行为》《探讨高校采购管理制度改革整体思路》《在世行贷款仪器设备采购执行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加强廉政建设 做好仪器设备资源配置和采购工作》等文章。针对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中的问题,我们刊登了大量提高仪器设备综合效益的研究文章和成功案例,如《高校重点建设项目仪器设备采购和使用效益探索》《做好高校仪器设备进口工作》《加强管理提高大型设备综合效益》等,这些文章对当时学校实施政府采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杂志栏目设置是根据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不断潜心研究、调整细化的:扩展栏目覆盖面,加强服务的适时性、互动性和精准化。杂志创刊时,栏目设置较宽泛,主要是研究与探索、高教装备、普教天地、资产管理、采购漫谈、政策信息、海外来风、新产品新技术等。2009年7月杂志从月刊变为半月刊,实行高教版、基教版双轨运营,栏目设置更加细化,服务更加精准,高教刊除设置常规栏目如观察与观点、资产管理与设备使用维护、现代教育技术与装备、设计研发与实务应用、教育实践与课程建设、实验室与实训基地建设、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训实践教学、高等职业教育园地、图书馆建设外,还设置了高等学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仪器设备使用案例、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高校体育学科实验室建设等专栏及专题。基教刊除设置常规栏目如装备管理与创新、现代教育技术设计与应用、实验室专用教室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程改革与实践教学、技术装备助力学前教育、数字化校园建设、创新实验设计、中小学图书馆建设、节能减排与和谐校园外,还设置了新课改后高考对高中理科实验教学的影响、Moodle学习平台研究、录播专用教室建设、特殊教育教学实践等专栏及专题。近两年来,针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情况、新变化、新成果,我们又对栏目设置进行了调整,增加了更有针对性的热点问题专栏。高教刊增设了军民融合发展、产教融合发展、新工科建设、翻转课堂研究、慕课教学研究等栏目,基教刊增设了创客教育、STEAM教育、平板电脑教学应用、翻转课堂教学应用、科技教育特色建设、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等栏目。杂志栏目设置的调整变化得到广大作者、读者的肯定,不仅一线教育装备工作者和教师积极投稿,而且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山区、农村教师的来稿也逐步增加,稿件的覆盖面更加广泛,质量水平大幅提升。

  随着杂志栏目的调整变化,涉及领域不断拓展且愈加贴近实际,作者、读者群和稿件内容都呈现出从量到质的飞跃。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和教育装备信息部门管理者的来稿中既有对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所学校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工作的成果总结和发展规划展望,也有对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具体要求,也有成功经验的交流沟通和理性思考;在专家学者的来搞中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探索,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规律性认识和结合教学实践的具体建议;在一线教师的来稿中既有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也有结合学科专业和具体课程的应用实践探索和成功案例。稿件内容涉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既涉及教学、科研、管理、行政后勤等各领域,也涉及设施装备、信息技术、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绿色生态校园等;既有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践实训、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也有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探索和课程改革的成果。通过广大作者、读者的共同努力将杂志打造成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指导工作的助手、专家学者理论研究的阵地、一线教师展示教学实践和应用研究成果的舞台,成为集政策解读、学术研究、前沿动态、实务指导、教学实践、应用成果的高端交流平台。

  三、搭建多元平台 适时引领创新

  我们认识到,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搭建多元平台,强大的平台整合力、深入人心的品牌影响力是办好杂志的重要因素。为适应各级各类学校教学改革不同发展阶段的现状及不同类型、层次的多元需求,杂志在栏目设置、文章选刊上更注重稿件的时代性、针对性、应用性和原创性。针对不同热点问题,我们或专门开设栏目或集中约稿或专题采访,及时介绍和交流相关的教学研究、教学实践的体会、经验和成果,发挥启示和引导的作用——从实施《政府采购法》,规范招投标和设备采购,高校多媒体教室建设与管理,数字化校园建设,多媒体技术在(基础教育)物理、化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等,到高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卓越工程师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慕课、翻转课堂、创客教育、Moodle学习平台的建设和研究、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绿色生态校园建设,军民融合发展等。

  利用杂志平台开展征文活动,可以集中反映一个时期、一个领域的事业发展现状和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优秀成果。为配合高等职业院校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加速发展的趋势,我们于2008年举办了第一届高职征文活动,以后又连续举办了多届。征文集中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在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以及开展课程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中的作用。2009年9月,我们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了“回顾历程,实现教育装备的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活动。征文来稿充分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的教育装备建设思路、经验和方法,教育装备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学科、课程、实验室建设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中的运用体会和成果。2009年、2010年,在中小学相继开展了“建国60周年——我与教育装备”“回顾历程,实现教育装备的科学发展”主题征文活动,不少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教育实践就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实验室专用教室的建设,理科、外语等课程改革和实验教学的影响,创新实验设计,数字图书馆建设以及节能减排与和谐校园建设撰写了一批内容鲜活、贴近实际的好文章。这些年来,我们共组织高教、高职、基教征文活动十几次,每次征文活动的获奖论文,都择优在杂志上分期发表,丰富了稿源,拓宽了内容,提升了来稿质量和水平,也促进了我国教育装备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

  努力拓展新的领域,发挥杂志媒体优势,举办高水平的专题论坛,也是杂志践行服务宗旨而搭建的一个重要平台。杂志社从2000年开始承办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以下简称“北京展会”),在主办单位的领导下,精心策划,系统组织,宣传招商,将北京展会从一个小型的定期举行的地区订货会打造成集展览展示、学术论坛、技术交流、专题讲座、论文评选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展览平台,成为全国规模大、效果好、内容丰富的地区性教育装备展示会。在2010年3月杂志社承办的“2010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上,由杂志社策划和举办了首届北京教育装备论坛,主论坛邀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晋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点以及对推动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做了主题报告。还分别设置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3个分论坛,举办了高校图书馆软硬件环境建设交流座谈会、职教装备建设采购沙龙等活动。以后每年的教育装备展示会都同时举办北京教育装备论坛,主题不断更新,规模逐步扩大,参与人数众多,广受欢迎好评。在2018年3月举办的“第29届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暨第9届北京教育装备论坛”上,高教论坛分设了京津冀高校教育装备高端论坛、高校实验室安全论坛和高校实验室创新论坛,基教论坛分设了北京区域教育信息化论坛、学科融合:STEAM教育之本论坛、校园节能及环保专题论坛、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论坛、装备质量与安全论坛和中外教育科技论坛。每次论坛的主题报告和学术讲座都邀请有关教育部门的领导、资深专家学者、学校各级领导和一线教师以及相关企业的工程技术与研发人员到会发言。他们的高水平报告不仅指导了工作和教学实际也对适时调整和充实杂志的栏目设置、丰富作者专家库、开展专题专访、提升稿件水平做出贡献。

  在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北京教育装备论坛的同时,我们举办众多方向和不同侧重的专题论坛,打造更多适合教育装备事业整体发展的各类交流平台,强化自身的服务功能。2010年4月,承办了首届中国高校图书馆发展论坛,邀请国内近20所高校图书馆就图书馆设施装备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研讨,促进了高校图书馆软件、硬件及应用环境的良性发展。2011年11月,在南京主办了第一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自主搭建城市教育装备沟通平台,通过各省市间的交流和共同关注,谋求教育装备事业在全国的发展。还通过主办学前教育技术应用、体育场馆与设施建设等不同主题的论坛,构建起教育装备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沟通平台。

  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经验,从国际视野加强我国教育装备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应用,显得愈加重要和迫切。杂志创刊时就设置了“海外来风”栏目,刊登了高校教师亲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瑞士等国家考察、了解的教育资源状况、教育装备采购、教学仪器设备使用、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文章。2013年加强了“海外来风”栏目的组稿力度,力求介绍更多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信息技术应用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学生信息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实际案例供借鉴参考。

  为了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和先进教育理念、产品、标准体系、应用、管理、服务的国际交流合作,2016年杂志社组织有关专家,依托英国繁荣基金项目的资助组建了“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课题组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中英教育装备相关政策文本、标准原文、学术论著,组织专家认真研讨,同时先后两次组团赴英国,实地参观考察了多所中小学校和多家教育装备生产厂商,参观了在英国伦敦举办的“英国教育培训与教育科技会展”,协助英国驻华大使馆国际贸易部分别在中国北京、英国伦敦举办了第一届、第二届中英教育科技发展论坛,与英国教育装备供应商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组织了多次教育装备高端研讨会。其间,课题组在北京等地选择不同类型、不同条件的中小学建立了多所实验校,组织英国中小学生到实验校交流访问,推动实验基地的建设。课题组经过深入的考察交流和比较研究,进一步了解了英国教育科技行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英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仪器设施的配备、采购、应用、管理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中英教育发展的各自优势。经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不仅促进了中英教育装备专家和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相关机构、学校之间的合作,搭建了中英教育技术与装备全方位交流合作的平台;而且通过实验基地和课题内涵的扩展,在全国不同地区逐步建立了更多的实验校以及生态校园建设等分课题,一批先进适用的英国教育科技产品在我国中小学的应用必将促进我国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的应用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018年6月国家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通知》指出:“到2030年,高校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并重点提出“加大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力度”。德国政府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革命性的生产方法即“工业4.0”战略。人类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进而开创了信息时代,现在提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为代表,清洁能源、机器人技术、量子信息技术、虚拟现实以及生物技术为主的全新技术革命,推动我们逐步从旧IT时代(信息时代)进行新IT时代(智能时代)。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变革蓄势待发,新兴技术尤其是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善着人类的思维方式、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兴的信息技术正在与教育逐渐融合,各种“互联网+教育”平台不断涌进,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开始应用于教学,适应性、个性化学习渐露头角,云计算在跨时空、跨地域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知识的获取不再仅仅依赖课堂,局限于教室与教师;学习方式更加多元化,教育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着学生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个性化的自适应学习在未来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态环境(后碳时代)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内容。2018年5月,中国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联盟在南开大学成立,将生物圈意识融入校园生态建设、教育理念实践,着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系列教材编写、共享课程开发、教学方法探索、教育门户网站建设、大学生生态文明实践创意平台搭建等方面的工作,构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迅猛发展的人工智能时代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影响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对此必须认真学习,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及时反映新动态、新发展、新成果、新经验。

  四、依靠正确领导 培育优秀团队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的主办单位,15年来,学会一直在杂志的办刊方向、服务宗旨、发展目标等关键领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关键时刻及时加强领导,历届领导亲临杂志社听取工作汇报,把关定向;学会秘书处主要领导曾亲自担任杂志社编委会主任,加强对杂志社日常运营的管理和业务指导。在杂志社发展出现波折面临危急的时刻,2016年学会花大力气对杂志社采取整改措施,调整领导班子,委派新社长,对杂志社进行财务审计,及时撤换了主持日常工作的副社长(兼法人),使杂志社重新走上正常运营和发展的轨道。学会的坚强领导既是杂志社建设发展的可靠后盾,也是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

  多年的办刊实践证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领导、各级各类学校及其领导、各类教育教学研究部门、各有关学术团体、各有关教育装备信息技术企业的负责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包括广大作者和读者,既是我们的服务对象,从某种角度讲更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当然也是我们办刊的强大依靠力量,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

  建设和培育一支优秀的编辑团队是杂志社正常运营和良性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基本保证。15年来,以副社长、执行主编张鹏为首的年轻编辑团队,虽然成员有更替调整补充,但却一直坚持并发扬着忠于职守、勇于实践、务实创新的职业操守与专业精神,那就是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认真负责和刻苦学习、团结敬业和勤恳守业、积极进取和永不放弃。团队成员坚持服务宗旨,认真学习相关政策和业务知识,保持与作者、读者、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相互理解信赖、交流、合作,成为素未谋面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团队成员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政治方向和大是大非面前充满了正能量。他们明辨是非,有坚定的立场和坚强的意志,热爱自己的事业和工作。在杂志社整改初期,即使面对原法人的百般刁难和严重干扰,停发工资奖金,强行扣押计算机等办公设备,篡改投稿邮箱密码、微信公众账号、万方数据和中国知网账号,导致杂志数据库、编辑软件无法调取和作者信息缺失,切断了编辑部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方式,无法开展编辑部正常工作的恶劣情况下,编辑团队在中国高教学会坚强领导和支持下,自己垫支经费,拿出个人电脑,改换办公场所,顶住巨大压力坚守岗位,团结一心,克服困难,排除干扰,践行了自己的郑重承诺,坚持杂志按时保质地编辑出版发行,充分展现了打不垮、战能胜的优秀团队品质。

  新思想引领新征程,新时代呼唤新作为。虽然15年来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与兄弟期刊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我们将继续坚持杂志的办刊方向和服务宗旨,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勇担使命、砥砺前行、攻坚克难、开拓进取,不断提升办刊质量和水平,搭建杂志发展的多元平台,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新业绩。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主编 陈锡章


 

不忘初心 顺应教育改革新需要寻求发展

  从2003年到2018年,历经15年,破土而出的幼苗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从白手起家的创业者到有影响力的坚守者,这正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留给我的印象。

  1998年,教育部机构改革,撤销了条件装备司。原来由条件装备司主办的“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转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当时做好“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是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支撑。“全国高教仪器设备展示会”迫切需要一个平台开展工作:既要能够了解学校教育装备需求、管理等信息,又要为企业的生产提供信息和介绍最新的企业装备,还要注重教育装备的学术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高等教育学会领导共同策划,《中国现代教育装备》便诞生了。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运营的具体事务由陈锡章院长和张鹏等人承担。自创刊以来,杂志社领导及成员们坚持着“规范、严谨、特质、出新”的宗旨,规范办刊,并在2009年实现了高教刊、基教刊“双轨并行”,在15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长足进步与突破。这使我倍感欣慰。

  在总结过去15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更要立足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发展。《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适应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而创立的,它也只能顺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需要而继续发展。要不断探究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导致的各种变化,以此不断调整杂志的发展措施,更明确坚守杂志的发展方向。

  作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我真诚地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表示祝贺,希望《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能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取得更多、更辉煌的成绩,得到更大、更跨越式的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原社长 张晋峰


 

搭建中英友谊桥梁 共创教装发展篇章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通过近15年的研究、发展和应用已经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经过15年的积淀也开拓出了中英合作的新思路。

  继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对英国展开国事访问后,中英两国宣布进入“黄金时代”。《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也在同一年开展了中英教育装备合作的尝试。经过层层选拔,杂志社最终成功申请到由英国政府支持的“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繁荣基金项目。

  在第一阶段的项目实施过程中,《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组织了多次英中教育装备交流和考察,开展了专家和行业的深度研讨活动,也刊发了一系列中英教育装备比较的项目成果,为促进中英两国的教育装备行业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值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15周年之际,衷心感谢杂志社对于中英教育装备合作交流的推动和贡献,也祝愿杂志社能够继续搭建中英友谊的桥梁,共创教育装备发展的新篇章。

英国驻华大使馆国际贸易部教育与技能司副主任 潘登宇


 

踏浪奋勇凭风劲 似锦前程著华章

  在教育改革逐步深入、教育科技迅猛发展的大潮中,《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亲历与见证了我国教育装备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并发挥着自身独特的作用,这是值得赞许与肯定的。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创刊之初,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分会曾作为主办单位与杂志有着历史的“血缘”联系。作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编委,我格外关注杂志的办刊思路、栏目设置、策划选题、编辑和专家队伍组建上的点滴变化,看到刊载具有学术影响力、专业指导性强的稿件,为全国高校在国有资产管理、实验室建设、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与应用、高校实验室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学术交流、成果推广做出了贡献而深感欣慰。

  在15年的办刊实践中,杂志社还充分发挥了平台功能,积极促进教育主管部门、高校以及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作为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分会的常务理事单位,积极参与并协助研究分会举办各类活动。特别是连续承办了由研究分会和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共同主办的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在组织展览、展示的同时,还举办专业学术论坛、小型沙龙研讨、专题培训、线下考察等活动,促进了京津冀地区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借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1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杂志社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立足教育装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发挥自身学术平台、交流平台、展示平台的作用。踏浪奋勇凭风劲,似锦前程著华章。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技术物资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国有资产与实验室设备处处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高教刊编委 王杰


 

砥砺奋进 不忘初心

  15年的历程,见证了高等学校教育装备的发展之路;15年的探索与求真,承载了高校实验技术人的情怀与梦想。值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创社15周年之际,谨致以最衷心的祝贺。

  长期以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致力于促进全国现代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特别是注重全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技术装备领域的应用理论研究。秉承加强科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的理念,全面翔实地反映当前国内外最新的科技成果及产品进展状况,为各级各类学校、教师和有关人员及时了解和采购各种教学仪器设备、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做出了贡献。探讨高校现代教育装备发展的规律,紧密跟踪实验技术装备理论探究与应用的改革热点和难点,站在实验装备应用发展前沿,反映现代教育装备领域高层决策动向与导向,交流国内外现代教育装备的理论与实践成果。在推动设备配置与资产管理、技术前沿与装备应用、实验实践平台建设、高校课程建设、高校实践教学上做出了成绩。在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及慕课教学研究等各方面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并已成为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和广大一线教师认可与肯定的重要信息交流载体与平台。

  15年的耕耘,筚路蓝缕,积渐辉煌。衷心祝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能够继往开来,立足中国教育装备的应用研究,在教育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为中国教育装备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北京高等教育学会实验室工作研究分会理事长、北京化工大学财务处处长 李晓林


 

谱写教育装备视角的军民融合新篇章

  “三五耕耘业彰显,教育名刊誉远扬。现代装备聚英才,军民融合谱新章!”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创社15周年之际,我代表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协作联席会向杂志社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衷心的祝愿!军队院校与期刊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贯彻落实军民融合国家战略的过程中相遇的,在共同推进高等教育军民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杂志社给予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很大帮助,期刊已经成为支持军队院校教学保障工作的专业刊物,在军队院校中的读者群不断扩大。特别是刊物开设的“军民融合”专栏是军队院校广大实验室工作者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希望期刊借助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契机,把期刊办成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高地,自觉融入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洪流中,持续助力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的伟大事业。祝愿期刊越办越好!

军队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协作联席会秘书长、国防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高教刊编委 荣昶


 

给《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发展的建议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自创刊以来,一直深耕于我国高教、职教、普教教育技术装备领域,既有前沿的理论探讨,又有具体的操作实务,寓知识、技术、经验于一体,视野开阔,内容丰富,为行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验园地。

  从国际化的视野与专业发展的角度,建议杂志社关注以下几点。

  1.国际视野问题

  在当前经济与科技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国际化的步伐日趋加快,与之相关的现代教育装备领域的行业组织和工作者,需要主动迎接这种国际化市场竞争所需的规则与挑战。

  建议分几步走:一是在高教版先设立英文栏目,主要介绍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教育装备的相关场景及其应用,开拓教育装备领域的专业视野,扩大高教版的影响,提升高教版的办刊质量;二是考虑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更名为《现代教育装备》纳入评估日程,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关注现代教育装备,拓宽海内外征稿渠道,严把稿件质量,进一步优化教育装备领域市场视角,以彻底摆脱当前“普通装备,普通应用,普通反响”的局面;三是研究发行海外版的时机与可行性,将教育装备领域国内外市场彻底贯通,用同一话语体系进行教育装备技术与应用交流,切实成为教育装备领域国际交流的权威平台。

  2.专业聚焦问题

  围绕创刊初衷与使命,充分利用自身平台与擅长领域资源,紧紧贴合现代教育装备相关联的采购、管理、应用、共享等全生命周期而展开,针对行业竞争对手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无关领域要采取果断措施进行阵地收缩。要秉持既定的办刊信念,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专业视角。在内部刊务上,也要逐步分组分流,进行专业化运作,确保核心业务的耕耘深度。

  3.GPA对策研究问题

  《世界贸易组织政府采购协议》(GPA)是WTO出台的一项诸边协议,其目标是促进成员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扩大国际贸易。我国已于2007年开始启动GPA谈判。在现代教育装备领域,将无法回避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市场冲击,所以必须加强对GPA的研究,特别是GPA框架下的教育装备采购策略问题研究,评估这种格局给教育领域以及国民产业带来的利益和影响,并研究其可能的应对策略。

  4.教育装备联盟建设问题

  由于现代教育装备相关工作具有普遍特点,涉及各学科的通用教育装备大同小异。为进一步规范教育装备采购与应用工作,建议杂志社推动教育装备联盟建设工作,依据教育领域的学科特点,逐步形成教育装备行业指导标准,建立行业专家库,探索教育装备供应商评价体系,形成教育装备领域的专业化市场。这将有助于端正教育领域政府采购风气,优化教育采购环境,保障教育采购质量,使教育采购更加公开、公正、有序、高效地进行。

北京师范大学财经处副处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高教刊编委 陆兆老


 

聚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铿锵走进新时代

  时间飞逝,记得2004年春天突然接到《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编辑部电话,希望选登我2003年中国自动化教育学术年会(杭州)交流论文《构建应用型本科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此结缘,产生交集,转眼走过了14年。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团队用心探寻,专业办刊。我有幸连续担任了第二届和第三届高教版编委,见证了从月刊到半月刊的历程,留下了成长的印迹,铸刻了蜕变的影像,塑造了自己的风格,集学术性和实务性于一身,全方位服务教育事业发展。

  我认真阅读每期杂志中所有文章,每当有新的想法和建议时都及时与编辑部沟通交流,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提高期刊质量和知名度。特别是在2009~2012年担任教学单位负责人期间,结合国家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组织教师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系列化探究式项目教学法研究,从教育学原理、具体举措和成功案例3个角度组编系列论文,获得了很好效果,被兄弟院校借鉴。因此,成功获批了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工程人才”课题,并顺利结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论文“以项目教学为载体制订先进制造技术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荣获2010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联合举办的“回顾历程,实现教育装备的科学发展”主题征文一等奖。

  15年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紧跟时代步伐,聚焦现代教育理论与实践,为教师们创造了广阔的交流平台和合作空间,也为众多困于教育瓶颈的教师们拨开了育人之心中的迷雾,杂志发表的多篇教育改革专题文章为我单位的相关工作开展提供了鲜活的灵感与巧妙的思路,其对现代教育动态走向的准确把握与对焦点热点的清晰定位让我和我的团队颇为受益。

  值此创社15周年之际,衷心祝福《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继续站在现代教育领域的前沿,用独特敏锐的视角推动中国现代教育铿锵有力地走进下一个历史进程。祝我们的期刊越办越好!

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处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高教刊编委 汪木兰


 

百折不回凭真心 万难不弃贵坚守

  回眸20载,可以说《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是从北京市西城区的一座小小的院落走出去的,也就是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现在的胡同小院。起步于一本内资期刊,现已成为全国小有名气的教育科技刊物。多少风雨、多少付出,一路艰辛,一路收获,逐步扬起了“现代”的风帆,为教育装备的发展承载着一分耕耘,为教育教学的进步传播着一点挚爱,为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着一点力量,为“筑梦”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前行。坚持卓越,坚守真理,脚踏实地,扎实办刊。

  创刊之初延续至今,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给予了大力支持,《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发展,为首都基础教育装备工作提供了高质量、有特色的服务与支撑。

  锻造百折不回的真心,练就万难不弃的坚守,才是获得成功的真功夫!

  祝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不忘初心、越办越有特色,牢记使命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北京市教育技术设备中心副主任、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会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编委会副主任 柴旭津


 

一路前行 感恩有你

  今天是感恩节,朋友圈里充满了感恩致辞。面对《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的约稿函,感恩之情溢于笔尖。

  和《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副社长、执行主编张鹏认识是从2008年北京教育装备展示会开始的。随后在2011年南京召开的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上逐步成了工作上的挚友。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自创社以来走过了15年的历程,也正像一个少年不断地成长为青年。刚认识时,张鹏本是朝气蓬勃的青年,这八九年走来,如今也渐渐进入中年,杂志社也由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年轻团队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一个不可磨灭的功绩就是通过举办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把当时我国的部分城市聚拢起来,通过论坛交流,学习经验,互相取长补短,凝聚人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教育装备的应用和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也可以说为我们今天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城市教育装备工作委员会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张鹏主编在工作中,不忘初心,谋事业发展,有创新精神,总能在不同的时期找出不同的工作切入点,为学校、企业、装备部门提供展示、融合的舞台,而最使我受益的也是论坛的交流。在2011年、2013年、2014年、2015年、2017年举办的城市教育装备论坛上,我作了交流发言,可以说我的成长、我的成就离不开《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感恩节这天,写下这篇杂记,以感谢《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感谢张鹏主编。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城市教育装备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编委 许原芝


 

在教育装备发展中领航前行

  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前行。《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经过15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校园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程中,《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成为今天教育装备系统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理论引领新实践。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编辑们“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办刊理念中,既有理论思考和创新研究,又有他们将教育装备融入课堂、彰显教育功能的思考。字里行间透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责任担当,还倾注着他们以教育装备为抓手推进教育发展的人文情怀。可敬、可赞、应嘉奖。

  在北京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运行20多年里程中,深深感悟到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对中国教育装备发展的促进与贡献。由于我们研究会的工作涉及学校后勤的方方面面,十几年来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的帮助和带动下,中小学装备已成为我们工作的重要方面,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给予我们后勤研究会工作的理论支撑,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搭建了教育装备研究交流的平台,特别是为我们在学校建设“智慧教室”“人工智能”“3D打印”这些科技含量高的研究上起到引领作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成长历程契合中国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历程,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开拓,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与壮大,同时也推动了中国教育装备的发展。它与教育教学的高度融合推动了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与提高教师应用水平相融合,实现了对相关专业教师、实验教学人员、管理人员在装备应用与管理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与学校教育装备建设相融合,在推进和建立学校教育装备配备指标体系中建立了装备建设及其应用效果的动态调查、监测与评估制度,发挥了教育装备配备的导向作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还主动与发达国家开展创新研究,同时为国内院校搭建研究平台,围绕装备的建设开展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装备发展提供创新动力。同时也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企业作用,搭建企业与学校合作的平台,为学校教育装备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让《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北京教育学会中小学后勤管理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编委 孙广学


 

大平台 高效用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创社15周年,在此表示热烈庆贺。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与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以下简称“南京装备办”)结下了深厚情谊,10年前,正值南京市教育局推进合格学校建设,期刊以南京装备建设为切入点,主动贴近装备工作前沿,关注学校建设动向及装备应用,多次发表了南京装备案例文章。期间,还出版了一期专刊,系统地宣传了南京装备“建配管用”成果,总结了南京教育装备阶段性工作成果,引领了学校发展方向,为推进全市装备建设标准化、现代化提供了支持保障。也让全国同行加深了对南京教育装备工作的了解,扩大了南京教育装备工作的品牌影响。2011年,由南京市装备办倡导,《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在南京举办了首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为全国城市教育装备工作交流研讨搭建了新平台,论坛通过主题报告、分组研讨、互动交流、论文评选、案例展演、新产品新技术展示、示范学校参观等多种形式展开。通过此平台,各地教育装备部门、学校、企业相互交流学习,促进了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此后,此论坛连续举办多届,影响深远。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立足于促进教学改革、服务学校教育装备的理念,着力推进教育装备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形成了自身品牌。祝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越办越好。

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副主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编委 孙宏根


 

专注使命 静等花开

  从与它初次相识,到不间断地阅读已五年有余了。每月与飘着墨香的它相见成为了生活与学习中的一部分。

  马克·吐温说:“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笑容的地方。”五年里感受到了它的初心:围绕教育装备建配使用的基本职能及实验室和图书馆的相关工作重点,在专家、学者、装备人、教师之间架起桥梁,成为纽带。引领、助力、服务、研究教育装备的专业发展。五年里感受到了他们不懈的努力与探索:15年、300期、数千篇的作品体现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用思考、用行动不断地在时间长河中寻找着纸质杂志—教育装备专业杂志自我发展的定位与空间。

  贺《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创刊十五年;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专注使命、致力专业、不疾而速、静等花开。

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教育技术装备部主任、《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基教刊编委 高琳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作为热心读者,以及共同在教育装备战线上共同成长的小伙伴,值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成立15周年之际,特向杂志社表示诚挚的祝贺!

  教育技术设备是教育的三大基本建设之一,是办好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十五年来,《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在关注教育技术与装备建设理论与实务、交流教育技术与装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整合互动的实践经验、引导和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装备工作的科学发展、及时报道现代教育技术与装备的动态等方面做了大量扎实而富有成效的工作,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领域内的专业权威期刊,为全国教育技术设备事业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15年对一个致力于推动教育技术理论发展、提高教育装备应用实践水平的杂志来说,意味着“不忘初心、矢志不渝”的精神坚守,意味着不断清晰的管理方针和服务宗旨的长期贯彻,更意味着对专业领域理论 发展与应用实践的深入探索总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领导和同仁们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也深刻影响了许多关心和参与教育技术设备应用实践的研究学者、广大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教育技术设备领域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园地、桥梁和纽带作用。

  随着中国教育事业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技术设备管理也步入了历史新阶段。衷心祝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能够继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与时俱进,勇于开拓创新,紧密围绕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中心工作,依托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把握教育发展难得的机遇期,自觉承担起持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为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服务,为教学技术设备事业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中国人民大学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处 杨敏


 

杂志社是教师展示教研成果的良好平台

  2012年12月我作为主持人申请获得了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的课题,我们做的是化学实验教学方面的研究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研究成果,需要良好的平台来展示我们的这些阶段性成果。在寻寻觅觅中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向《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投出了第一篇稿子,非常幸运地被采用了,发表在2013年的第24期中,从此,我和我的同事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2013~2018年的5年间,我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上发表了14篇有关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文章,同时推荐同事发表有关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文章11篇。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这个良好平台为我们展示了7个州、省及中国化学会的教育研究课题阶段性成果,为我们其中5个课题研究顺利结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此期间,杂志社虽然受到更换领导、编辑部搬家、网址变更等因素的影响,但是,编辑部本着对杂志负责、对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的担当精神认真地工作着,保证了杂志的信誉、文章的质量,让杂志越办越好。

  我们希望杂志社秉持办刊宗旨,坚持办刊特色,及时宣传国家教育新政策,立足于利用新思想、新方法指导一线教学与研究,就一定会让杂志充满活力。值此《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创社15周年之际,衷心祝愿《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在博采百家之长、充实杂志特色基础上把杂志越办越好!

贵州省雷山县第三中学教师 潘国荣


 

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共同成长

  我是《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忠实的读者,也是她忠实的作者,对她的忠诚来源于对教育装备研究的热爱,而我在教育装备研究上的成长确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的发展息息相关。

  本人在《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2010年第6期的《电子白板对教学的非适应性分析》一文,从文章的名称就能够看出当时对教育装备研究水平的稚嫩。作为教育教学装备的电子白板相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来说应使用“适用性”(物对人),教师与学生相对于教育装备构成的教学条件或教学环境才可以使用“适应性”(人对物),这种原则性的错误当时居然也发生了。此后,本人在杂志2013年第20期上发表的《教育装备的文化适用性》一文中,对上述错误做出了正式的纠正,并在当年发表的一系列相关文章(关于教育装备概念的讨论、关于教育装备概念的再讨论、关于教育装备功能的讨论、关于教育装备本质的讨论等)中对教育装备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今后的教育装备研究奠定了基础。正是基于此,才有了2016年4月本人正式出版的专著《教育装备论》。

  教育装备研究领域有两个重要的课题,一个是实验教学问题,另一个是标准化问题;实验教学反映了教育装备研究的教学有效性,而标准化问题反映了教育装备研究领域的专业性。《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从2015年第6期开始开设了中小学实验教学研究的专栏,本人为该专栏逐月连续撰写实验教学研究的文章共计15篇,并基于此在2018年5月正式出版了专著《实验教学论》。此后,杂志从2016年第20期开始又建立了“中英教育技术与教育装备比较研究课题专栏”,此专栏逐月连续刊登本人撰写关于中英中小学教育装备标准化比较研究的文章共计14篇,为我国教育装备标准化理论研究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借鉴。

  15年对一个杂志的发展来说时间并不很长,从2010年到今天也仅仅只有8年多彼此认知的经历,我没有使用专业性的数据来证明自己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学术水平提高了多少,但是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共同成长的这些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激励着渡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相互祝福着迎接那欢欣鼓舞的日子,无需再问,对我、对她都已是心知肚明。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特约撰稿人 艾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