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观察与观点
高教 普教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总40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六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编务说明 更多>>
 观察与观点  
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探求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8-1-2 17:33:45
  [导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了学科之间相互融合与渗透,交叉学科正逐渐成为科学发展的主流。大学教育应该适应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使其符合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同时能够体现学科交叉与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学科在高度分化之后又朝着相互交叉与融合的方向发展,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也越来越密切。据统计,1901年至2008年间,在全球总共授予的356项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交叉性研究成果超过185项,占总数的52.0%[1]。事实表明,新科技的生长点以及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往往出现在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中。目前是大科学、高技术的时代,交叉学科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推动知识创新与大学生创新力的发展[2]的土壤。为了解交叉学科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本文以哈尔滨工程大学通识教育选修课“走进海洋之三海一核”为例,全面分析通识教育课程对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1 什么是交叉学科

  2 交叉学科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

  3 结语

  交叉学科研究是当今社会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获得原创性科技成果的重要土壤。高校通过构建长效机制,发展和建设一批符合高校办学定位和特色的交叉学科,培养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交叉学科带头人。同时通过开设一些交叉学科课程,将交叉学科的最新成果和理论引入课堂,促进各学科理论与知识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领域,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交叉学科教育是时代的呼唤,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培养创新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校教育在课程设置上,要广泛开设文理结合、理工结合以及多学科综合的跨学科课程,增设选修课,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 陈其荣.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与跨学科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5):48-62.

  [2] 宋华明,常姝,董维春.美国高校推进学科交叉融合的范例探析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73-77.

  [3] 金哲.论当代交叉学科[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4(3):140-149.

  [4] 李佳敏.跨界与融合:基于学科交叉的大学人才培养研究[J].学位论文联合对比库2014(3):27.

  [5] 赵本全,姚纬明.通识教育:我国大学教育的必然趋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3):51-54.

  [6] 韦群,李纪武.富有时代气息的交叉学科教学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1998(1):9-13.

  [7] 陈其荣,殷南根.交叉学科研究与教育:21世纪一流大学的必然选择[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3):44-48.

  [8] 管晓霞,钟书华.高校多学科交叉项目组织与管理的三维结构模型[J].高等教育研究,2011(2):45-49.

  [9] 彭旭.论通识教育[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2-15.

  [10] 李光.交叉科学导论[M].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

  [11] 黄俊杰.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殷敬伟 谭思超 秦洪德 王伟 生雪莉 高明生 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