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
刊号:CN11-4994/T(国内) ISSN1672-1438(国际)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首页 杂志简介 杂志目录 期刊封面 推荐阅读 顾问专家 投稿须知 投稿查询 订阅须知 广告业务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 首页 >> 观察与观点
高教 普教
总427期 总425期 总423期
总421期 总419期 总417期
总415期 总413期 总411期
总409期 总407期 总405期
 装备时空 更多>>
北京教育装备行业协会六届六次理事会暨六届六次常务理事会召开
 编务说明 更多>>
 观察与观点  
全球连线与大学生中国文化认同的研究
来源:《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 时间:2017-1-26 18:50:39
  [导读]通过美国东卡莱罗莱纳大学发起的“全球连线平台”,将某大学的14名志愿者与美国和阿尔及利亚两个国家连线,并让这14名志愿者记录下整个连线的感受和收获,最后对连线学生的日志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发现,连线学生在认知、情感,尤其行为上都非常认同中国的文化,尤其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物质文化,行为上具体表现为能够主动介绍和分享中国文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贸易、商务、学术、旅游在世界各地流动,互联网让人们获得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各种信息,世界被压缩了,人们被“混置”于不同的制度、文化、思想和信仰的环境下—世界快速进入了文化全球化时代的进程中[1]。中国文化也不可避免地融入了这个进程,在不断地与异质或异族文化进行碰撞和交融的过程中,伴随着产生了文化认同的问题。由于大学生处在“个人化—反省”的认知时期,属于信仰的承前启后时期,因此该群体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问题。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对中国文化认同度很低,有关中国的历史知识薄弱得令人吃惊。如果按照满分100分计算,全体受访者平均分数仅为27.69分,按60分及格的话,及格率只有15%[2]。相反,很多大学生对国外的文化认同度却很高,如动不动就把“民主、自由、平等”挂在嘴边,或者通过“翻墙软件”到国外网站去寻找所谓的“真理”或“真相”[3]。这让很多学者产生了深深的焦虑和担忧,长此以往,中国文化将面临碎片化和灭亡消失的危险[4]。

  中国大学生果真不认同自己的文化,转而认同国外的文化吗?

  1 理论框架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研究分析

  5 启示

  我们应该对文化全球化保持自信,中国文化不仅不会被全球文化同化、分离或边缘化,成为文化全球化中被动的受害者,相反,中国还会在文化的互动过程中受益,并为文化全球化的过程做出许多贡献。例如,尼克·奈特指出:中国文化中的“天下平”思想和“天人合一”的理念可以用于协和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冲突;和西方文化强调物质主义不同,中国文化更强调精神的和反思,因此中国文化更有可能成为一种全球文化;此外,中国当代文化中社会主义制度也并不是一地一国的特殊现象,它代表着全球人类的共同理想[4]。

  当然,我们对自己的文化也不能认同过度,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文化要不断地整合和创新,从而让中华民族的文化更具魅力[8]。对文化全球化的过程的复杂性也不能轻视,文化全球化不是缔造一个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地球村,而是一个多重结点之间相互冲突的对抗的矛盾的世界,中国文化要善于同全球文化相伴相生,善于在全球化话语中生产出自己的话语[9]。

  全球连线平台作为文化全球化的化身与应用对于大学生积极的文化认同是有意义的,因此,借用No.9同学的一句话:“有意义的事就应该持续下去,以免增添更多的遗憾”。

  参考文献

  [1] 刘建明.文化全球化与地方文化认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60.

  [2] 孟繁华.传媒与文化领导权:当代中国的文化生产与文化认同[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

  [3] 沈壮海,孟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15.

  [4] [澳]尼克.奈特.对全球化悖论的反思:中国寻求新的文化认同[J].刘西安,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1):94.

  [5] 韩震.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朱丽华.全球化时代美国主要社会思潮对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文化的视角[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5.

  [7] 沈壮海,孟绍霞.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2014(3):15.

  [8] 文波.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探析[J].教育探索,2012(9):13.

  [9] 刘建明.文化全球化与地方文化认同[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6.

朱丽华 叶秀娟 北京联合大学


本网版权声明: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所有文字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www.zgxdjyzb.com),未经本刊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伪原创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违者本刊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刊本网发布的照片、视频,属本刊本网原创或已获作者本人授权。未经授权,擅自使用者,本刊本网及相关权益人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关于我们 | 期刊导读 | 顾问专家 | 法律声明 | 广告业务

Copyright(C)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5号世宁大厦一层108室(100191)
高教邮箱:cn11_4994@263.net
基教邮箱:cn11_4994@163.com
电话:010-82098610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微信公众号二维码